深耕南樂文化大陸泉州師吳淑珍抵金薪傳絕藝
烈嶼群聲南樂社開辦的「南管初級班」研習活動,開課了,展開為期四個月的研習,該社再度聘請來自大陸泉州南管老師吳淑珍來傳藝,要讓學員有所收穫,進而喜愛上南管,一起為提倡傳統藝術文化、深耕傳承南樂文化。
這項「南管初級班」研習活動的開課儀式,由理事長洪天映主持,鄉長林金量、議員洪成發、鄉代表會主席方水萬、鄉公所祕書呂合成、東林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林福德、鄉公所課長盧美紅、林長固、烈嶼民眾服務站主任蔡弼光、金門浯江南樂社理事長陳亞福以及十多位弦友、和該社社員以及新生人員三十多人與會。
理事長洪天映感謝各界所提供的支持與協助,讓烈嶼群聲南樂社一直經營下去,尤其是鄉長林金量對提倡傳統藝術文化非常重視,大力的補助或是協助爭取經費來挹注會務和兩岸各地的交流活動,也經常到該社為社員打氣、鼓勵,推動南樂傳承文化工作,可說是功不可沒。
洪天映對該社成立迄今已有六年多,在老師吳淑珍投入許多心力來傾囊相授精湛又豐富的南樂素養,已獲得良好成效。今年很難得又再度聘請她來擔任師傅,機會是不容易的,他希望新進的十多位學員要專心的學習、練就南管基本的功夫,早日成為該社的一份子,一同為傳承南管文化來努力,讓民眾感受南樂的雅風,也使漸趨衰微的南管音樂,有復興重現的機會。
烈嶼鄉長林金量推許群聲南樂社自成立迄今,在理事長洪天映的帶領下,全力推展南音、宏揚傳統國粹技藝,也多次與兩岸三地的南樂社進行交流,並在各項大型的交流活動中有很優異的表現。多年來,該社努力的將傳統藝術生活及社區化,拉近大眾對藝文感知的距離,也讓傳統藝術的體驗從基礎傳統音樂教育潛移默化在大眾心中。
該項研習活動,上課地點在烈嶼民眾服務站該館,學習名稱,從最基礎入門學起,指譜曲,樂器,琵琶,三弦,洞簫,二弦等,每星期有三天上課,分別是星期五上午九時三十分至十一時三十分,晚上七時三十分至九時三十分。星期六上午八時三十分至十一時三十分,晚間七時三十分至九時三十分。星期日上午八時三十分至十一時三十分,晚間七時三十分至九時三十分。
洪天映表示,南樂是我國傳統的中原古樂,一般稱南管、名稱不一。南樂保存在福建省閩南一帶,地屬南隅,因此菲律賓及其他東南亞地區稱為「南音」。南音一詞,在東周的左傳上即有記載,可見南樂的歷史悠久。在台灣因有外來的「北管」而有所區隔。南樂主要樂器有琵琶、洞簫或品簫、三絃、二絃(胡琴)稱上四管,通常於清唱及奏譜時使用。演奏時嚴循規矩,以琵琶為主導,洞簫為靈魂,三絃配合琵琶、二絃輔助洞簫,唱者擊「拍板」為快慢之調節,音韻極其清雅飄逸,引人入勝。若再加下四管之響盞、四寶、叫鑼(包括木魚)、雙鈴、與扁鼓等敲擊樂器,以及玉噯(哨吶)或品簫(橫笛)一齊「十音合奏」,更是鏗鏘悠揚,明亮開朗。而南樂的唱詞均為古代文人所創作,自然地將民間的風雅情趣,透過唱詞真實流露出來,內容常挾帶有許多俗語方言,使通曉閩南語者有雅俗共賞之感,南樂詞曲自南宋迄今七八百年來,全憑口授,保存了古樂腔韻。
他表示,唐及五代,南樂方由宮庭傳入民間,宋元之間,泉州對外通商,海航蓬勃,熱愛文藝人士,受南宋杭州遏雲社的影響,在泉州設立翰林院或會館,專心研究樂曲及梨園的戲曲藝術,並且改用閩南音唱出,大概可說是南樂的開始。時至今日,泉州仍能完整保存此一古曲民族音樂,家家戶戶絃歌不斷,人人都會唱幾句「南音」,學校老師也以南音曲風來教唱「唐詩」,對我國文化傳承,大有助益。明代南樂隨閩南移民,帶至台灣及南洋各閩南語系僑居地區,初稱「弦管」,而後亦稱「南音」、「郎君唱」、「五音」、「南樂」,台灣稱為「南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