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強力行銷新五星十景經典遊
兩岸周末包機直航後,大陸與台灣本島的往來更加便利,擁有小三通地利的金門優勢大減,連帶的衝擊著地區的觀光發展,如何吸引大陸、台灣客再度上「門」?成了公部門與旅遊業者努力的目標。
縣府表示,金門因為兩岸長期對峙,保留完整的戰地遺跡,同時也擁有閩南文化、僑鄉文化及自然生態等豐富觀光資源,因應兩岸周末包機直航後的競爭,地區已加強多處景點的開發,以吸引遊客造訪。
目前縣府和金門國家公園、旅遊業者主打的新開發景點為「金門新五星十景」,這也是旅遊業者今年大力向大陸、台灣本島促銷的經典遊程。
「新五星」指的是五個新景點,分別為:金城民防坑道、得月樓與黃輝煌洋樓、慈湖三角堡、慈湖解說站、西園鹽場文化館。
十景則是金門民眾票選產生的十個景點:樓重莒光(莒光樓與莒光湖風光)、金湯觀海(陳景蘭洋樓及金湯公園)、建功砥柱(建功嶼及其軍事設施)、水頭僑居(水頭洋樓建築群)、慈堤落日(慈堤長堤餘暉、鸕鶿夕歸之景)、翟山神工(翟山坑道)、雙鯉環抱(雙鯉湖)、山后海珠(山后中堡民俗村聚落)、汶浦水岸(榮湖及其後水頭和後浦頭聚落)、金門風獅(金門村落守護神文化景觀象徵)。
「新五星」景點中,「金城民防坑道」就在金城鎮市區地下,是金門戰地政務時期民防工事代表作之一,由金門縣民眾自衛總隊出資新台幣一千餘萬元,委由陸軍二九二師、一二七師協建,於一九七八年三月十四日開挖,翌年六月五日竣工,歷時一年二月有餘,為一完整城防坑道,坑道長二千五百五十九點二公尺。
得月樓和黃輝煌洋樓為位在金門國家公園水頭傳統聚落新修景點;慈湖三角堡是軍事工事景點,也是古寧頭戰場兩岸對峙第一線;慈湖解說站為賞鳥絕佳地點,是賞鳥新樂園;二○○八年一月嶄新開幕的西園鹽場文化館,保留金門鹽業文化特色,見證金門七、八百年來的鹽業滄桑。
縣府指出,新五星十景中,有的是首度開放,有的是新修的景點,有些則屬於旅遊意象的整合,對於熟客而言,是共有的金門舊回憶,但對從沒到過金門的新朋友來說,卻是一項全新的體驗。
雖然公部門與業者用心推動觀光,不過,也有台灣客認為,金門的旅遊特色不夠明確,未能充分彰顯「為何來金門」的訴求,加上景點獨特性較弱、連結性不足,使得遊客對金門的整體觀光印象,不如墾丁、澎湖般鮮明。
也有遊客指出,金門確有一些不錯的古蹟,但缺乏包裝、規劃,使得整體上顯得零亂,由於故事性不夠強烈,無法引發遊客想像空間,也未能留下較深刻印象。
部分喜歡自由行的民眾說,金門的風獅爺頗具特色,可以自成一項遊程,但因大多位於村郊,而金門又缺乏路名路牌,使得初次來到金門的遊客,可以說寸步難行,想要當個「尋獅客」,更是難上加難,常常敗興而歸。
也有一些在金門當過兵的識途老馬,則建議應該爭取軍事坑道的開放,他們表示,金門有一些尚未開放的坑道,才真的讓人嘆為觀止,不但面積大,還有各種特別的出口。如果裡頭再放上模型人偶,或是播放他們當年在金門操練的影片,一個坑道就足夠讓遊客消磨一個下午。這些可都是他們來金門最想回味的。
另外,也有人建議金門不妨找個具吸引力的代言人,不論是之前軍教片影星,或是金門出身的演藝人員,甚至是在金門當過兵的名人都可以,一定可以為金門觀光發展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