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笛聲取代砲聲蔡金頤燒製砲彈陶笛

發布日期:
記者: 許加泰/專訪報導。
點閱率:490

今年適逢「金門八二三砲戰」五十周年,國防部和金門縣政府均積極辦理紀念活動,金酒公司也將發售一公升823紀念酒禮盒,來紀念這名震寰宇的戰役日子。本土陶藝家蔡金頤精心研發燒製出八二三砲彈陶笛,也趕在八二三前出爐,蔡金頤希望更多人用「彈笛」原始而質樸的音符悠揚笛聲,取代了兩岸對峙的猛烈殺人砲聲,在和平的永久基礎下,建設發展。

陶藝功夫精湛的蔡金頤,除了自行創作出本土風獅爺的陶藝品,也研發出深具地方特色的高粱酒瓶等造型的陶笛。這一次的陶笛作品,更是特別又有意義性,配合「八二三砲戰」五十周年,蔡金頤創作出了八二三砲彈陶笛,這是小金門湖下勝利門前八二三砲戰勝利紀念碑的巨大砲彈「縮小版」。他說,這是用有音樂生命的砲彈吹出的和平樂章,而不是令人驚恐不已、膽戰心寒的無情殺人砲聲。

1958年八月二十三日爆發的「八二三」砲戰,中共軍隊以四百五十九門火砲,砲擊金門島群,面積約僅一百五十平方公里金門島群,落彈四十七萬餘發,震驚中外,烽火八二三砲戰,毀了無數金門人的家園,也奪走了許多鄉親和國軍官兵的生命,有人算過如果把這些砲彈熔化,做成鋼片,足可以將金門本島蓋滿兩層,但它並沒有撼動國軍守土的決心,浴血奮戰,確保外島安全,為奠定台灣近五十年安定中建設和發展民主基石的戰役。

蔡金頤趕在八二三前出爐的「八二三砲彈陶笛」,除了要彰顯目前兩岸和平共處的局勢,砲彈不再是戰場對峙的利器,而是和平相處,也要讓在烽火歲月的老兵、民眾,不再畏懼砲彈,而能親近它,也作為觀光客來到金門珍藏的紀念品。

蔡金頤說,陶笛是一種可隨時隨興吹奏的樂器,是種易學易懂且攜帶方便的樂器,同時也會讓人產生共鳴,希望有更多人用「彈笛」吹出和平的樂章,期待兩岸永久的和平發展,子孫永遠遠離戰爭和無情的炮火。

蔡金頤也談及創作「彈笛」的過程,他說,砲彈頭的錐形體外觀,創作並不難,陶笛最重要的就是精確的音準,試了又試,用了兩三百個陶笛,經過一年的研發,總算大功告成,燒製出音準精確的八二三砲彈陶笛。蔡金頤說,所創作的大小陶笛,都要透由手工來慢慢燒製,慢工才能出細活,造型和音階的拿捏,已經是駕輕就熟,客人有需要的量,生產不是問題。

蔡金頤玩陶、捏陶近三十年,始終堅持走創作路線,發揚本土文化,從創作各尊不同造型特色的金門守護神風獅爺作品,及以本土民俗文物為題材的琳瑯滿目陶藝作品和金門保育類「鱟」等系列陶藝作品,他也從八十七年開始研發陶笛作品,用本土的鄉土文物為題材來進行創作,第一件作品是風獅爺、陸續有「鱟」、古代銅幣、金門高粱酒瓶造型的陶笛、配合朱子祠重建啟用的「四書五經」造型陶笛、還有初級型練習的陶笛、演奏級的陶笛、還有許多大小不一的造型陶笛,可藉由造型與大小產生不同的音階。蔡金頤也歡迎更多同好一起來做交流,他的「風獅爺陶藝坊」就是住家,金城鎮民權路七十巷十四號,聯絡電話:(082)328155。

蔡金頤對於陶笛不僅愛不釋手,還有傳承陶笛文化的使命感,他說,風獅爺的作品和陶笛的作品,就是有所不同,陶笛透由吹奏,拉近互動的距離感,也注入音樂生命的活力。目前,蔡金頤也利用創作的閒餘時間,應空大、家扶中心、金寧鄉公所等單位的邀請,來傳授指導陶笛的吹奏技巧,以及講授本土的陶藝文化,他還投入許多心力來彙整大家耳熟能詳的幾十首民謠、童謠歌曲、地方民謠,以及詳細介紹陶笛的拿法及構造、學習吹奏陶笛步驗、和六孔陶笛音階指法,編印一本「陶笛吹奏曲譜」,讓初學者只要按指引就可在幾分鐘內輕鬆學會吹奏歌曲的技巧,希望能為傳承本土藝文文化盡一份心力。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