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有諒︰823砲戰8吋砲立大功
八二三金門砲戰的勝利,在武器上,八吋砲的威力是最大關鍵;在政策上,沈默政策、半活躍政策、活躍政策在三個階段的活用則是重要關鍵。
台南市榮民服務處處長鄭有諒昨天以「金門823砲戰砲兵陣地解析」進行演講。他認為,八吋砲是八二三戰役勝利的關鍵;到金門從事觀光,應該要看得到八吋砲。
鄭有諒是砲兵指揮官退役;今年是八二三砲戰五十周年,他應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之邀,帶領聽眾重回八二三砲戰的歷史。
根據鄭有諒的整理及分析,八二三戰役前期,中共的軍力區分為蓮河及廈門兩個砲兵群;包括三十六個砲兵營和六個海岸砲兵連。其中,蓮河的十七個砲兵營負責向金門射擊,廈門的十五個砲兵營負責向小金門射擊;六個海岸砲兵連佈署於第一線前沿,負責射擊料羅灣的國軍艦艇;另由蓮河及廈門組成一個高射砲群,保障作戰地區的對空安全。
砲戰初期,中共對金門使用四百五十九門火砲;砲戰中共對金門的火砲增至五百六十一門。
金門防衛部在戰前轄有六個步兵師,獨立砲兵營、高砲營與輕型戰車營各五個;總兵力九萬多人,各型火砲總計一百三十三門。相對於中共的軍力,金門的火力是遠遠不足的-在初期,中共比金門是三點五比一,後期則是五點六比一。不過,金門的砲陣地是永久性或半永久性的堅固陣地;中共的砲陣地多為臨時性的陣地。
在觀測射擊上,中共在大陸沿海可以居高臨下,制高點足以搜索金門全島。金門幅員狹小,三面受敵,全島都在共軍火砲的有效射程之內,沒有安全的寸土可言。金門只有東部太武山能瞰制全島及附近海域。
八二三砲戰始於一九五八年八月二十三日,止於同年八月二十四日。砲戰首日,中共由煙墩、廈門、蓮嶝到圍頭這一弧型地帶,同時以約五十個砲兵營不同口徑的六百餘門火砲,向金門島展開奇襲,目標包括砲兵陣地、觀測機構、運補船隻、空投飛機,並進行阻止擾亂射擊。
在第一波的奇襲中,金門全島就受到七萬顆炸彈的轟炸,造成軍民傷亡、通信系統破壞-中共的奇襲,的確達到部分效果。
八二三砲戰的對敵政策可以區分為奇襲階段(八月二十三日到八月二十四日)的沈默政策、突破封鎖階段(八月二十五日到九月十二日)的半活躍政策和反砲戰階段的活躍政策。
面對中共對金門的奇襲,金門守軍最初是採取沈默政策─只挨打不還擊。事後檢討,鄭有諒表示,這個政策是正確的;否則,共軍的觀測據點擁有制高點,只要金門的火砲一還擊,陣地就會被標定;可能在第二波奇襲就會被全數摧毀了。如果中共再進一步封鎖及孤困金門,美國的八吋砲無法運至,八二三戰役就沒有勝利了。
在突破封鎖階段,共軍鑑於奇襲效果不彰,改採封鎖手段孤困金門。兩軍在烈嶼、大膽、二膽發生過三次大規模的砲兵戰。國軍「以牙還牙」,對共軍砲兵進行壓制及破壞射擊。
在反砲戰階段,九月二十六日,國軍以美援八吋自走砲摧毀圍頭、蓮嶝地區多處砲兵陣地;中共領導人毛澤東(中央軍委主席)提出「打而不登」、「封而不死」、「單日打,雙日停」的策略;十月六日,中共將領彭德懷(國防部長)則以「基於人道立場對金門停止砲擊」為由,結束中共所發動的八二三砲戰。
反砲戰階段的勝利,八吋砲是最大關鍵。八吋砲運抵金門防區之前,國防部長俞大維前後與美國周旋了三年之久;八二三砲戰進行兩週之後,美方才同意將在琉球試射成功的八吋砲撥交給國軍。其中第一批是由海軍「合字號」登陸運送(由國防會議副秘書長蔣經國負責),時間是在九月十八日,其後為九月二十一日和九月二十五日。
八吋砲的運送在當時是極機密。火砲運到之後,還必須解決陣地問題、訓練問題、空中觀測問題及火砲試射問題。訓練是交由六十一師負責,並從台灣精選「金牌砲兵」,實施人砲一體,連睡覺都在一起。
八吋砲自走砲的威力在當時是前所未見的,共軍因此對外廣播指控我軍發射原子彈。八吋砲雖然真的可以發射原子彈,但原子彈並沒有在美國支援國軍之列;又因為八吋砲屬於攻擊性武器,不在美軍軍援武器的項目中,後來又被運回美國,改換八吋牽引砲,最後成了要塞砲。
金門目前仍有八吋要塞砲,例如獅山砲就是。鄭有諒認為金門軍事觀光不能沒有八吋砲。以獅山砲而言,可供參觀的單元,應該包括砲陣地、彈藥庫、射擊指揮所、軍械室、人員寢室;其它如標語、隊徽、訓詞……等。
在這場演講中,鄭有諒以「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平,忘戰必危」(語出《漢書》)做為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