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吉星文效死疆場子女公祭感榮光

發布日期:
記者: 張建騰/特稿報導。
點閱率:3,636

「八二三」已過了五十周年,烈士們─血已成碧,遺眷們-淚猶未乾!八三三的烈士遺眷,昨天到太武山忠烈祠參加公祭;感時念親,抿泣抆淚,悽愴之情,溢於言表。不過,烈士們的犧牲,帶來了自由民主,也讓遺眷覺得光榮!拭去眼淚,擦掉仇恨,有人期待真正的和平,也有人主張重視國防!

殉職將領吉星文是抗日的民族英雄,卻殉身於共產主義與三民主義的鬥爭。吉星文的子女吉民森(子)和吉民中,也在「八二三」五十週年,帶著家小回到父親曾經命的疆場。吉民森說:「父親能夠死在疆場,是很光榮的!」

吉民森表示,五十年前,父親(吉星文)捐軀之後,吉家家裡的情況當然是很慘,但那已是五十年前的事了。長久以來,他們一直深深地為父親的志節感到光榮,並希望這種保家衛國的精神能夠薪火相傳,繼續傳承下去。

吉星文隕身時,吉民森才十歲,父親能留給他的,就是光榮;父親的身影對他而言,最深刻的,就是腳踏實地、苦幹實幹的軍人精神。

和多數人一樣,吉民森期盼和平,但也希望大家能重視國防。他認為在兩岸沒有和平協定以前,金門仍是戰地。他希望金門終能得到真正的和平,並轉變成觀光勝地。

吉星文之女吉民中是由夫婿鄭世富陪同訪金。鄭世富曾經就讀國防醫學院;他的一位骨科老師曾告訴他,他的岳父(吉星文)在八二三砲戰爆發之前,原本已經安排要到醫院開刀-因為抗日時受過傷;不過,由於金門戰情告急,他自動請纓,向「老總統」(蔣中正)要求到金門來,結果卻在八二三戰役中犧牲了。

鄭世富表示,雖然吉將軍犧牲了,但「八二三」這一戰若能帶來永久的和平,他們認為這樣的犧牲是很值得的。吉民中表示,現在的人,如果每個人都能這麼愛國,那就好了!

民國四十七年八月二十三日,在四十四天的砲戰中,首日就被砲火擊中的將領有吉星文、趙家驤和章傑等三位金防部副司令官;他們最後都因為傷重不治,。

吉星文生於民國前三年。民國二十六年,他在「七七事變」中率先開戰,成為抗日英雄並屢建軍功。民國四十七年,他原本擔任澎湖防衛部副司令官,因為金門前線戰情危急,改調金門防衛部中將副司令官。在八二三砲戰首日,他遭受砲擊,負傷後仍能言語,曾命令部屬要火速返崗戰鬥,不要理會他;他自己後來則因為失血過多而死。

趙家驤曾參加北伐、抗日、剿共;民國四十七年,他在金防部擔任中將副司令官。他是一位儒將,流傳許多詩作。他有一首詩是「古寧碧血」內容如下:「天陰聞鬼哭,碧血古寧頭。散卒心猶赤,哀軍淚不收。萬方飄墜葉,一戰轉狂流。吾土吾民在,男兒志未酬。」為了「吾土吾民」,這位將軍自己也化成了「八二三碧血」。

章傑是黃埔軍校六期畢業、中央航校第一期畢業。民國四十七年,他擔任金防部少將副司令官,與吉星文、趙家驤同時遭到砲擊。吉星文、趙家驤後來追贈上將,章傑則追贈中將。章傑的女兒章慈育,昨天也到太武山忠烈祠參加公祭。

在八二三戰役中為國捐軀者,除了陣亡的將領,還有更多的校官、尉官、士官、士兵(另有充員、民防自衛隊員、百姓)。在昨天公祭的場合,烈士遺眷們頻頻有悲不可抑的哀思。有一位烈士(趙漢章)的女兒趙麗珠,在公祭後,由丈夫詹森源攙扶而去,她已哽咽地說不出話來……。服務遺眷的一位女兵傅紫茵表示,她可以感覺到,戰爭帶給這些家庭莫大的傷害。

五十年的傷痛,能否讓兩岸反省發動戰爭的不仁與不智呢?《漢書》中說:「國雖大,好戰必亡。」孟子也說過:「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中國是崛起中的大國,中華民國(台澎金馬)則是亞洲自由民主的「小龍」;但願兩岸今後能用仁用智,互相保全,解開兄弟鬩牆的死結,創造華人共存共榮的新世紀-不要再用戰爭傷害彼此,甚或毀滅彼此。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