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張家驤再訪英雄島感到相當有意義

發布日期:
記者: 陳榮昌/專訪報導。
點閱率:555

八二三砲戰期間擔任青年戰士報記者的張家驤(見左圖/陳榮昌攝),對於能再度訪問金門,並出席八二三砲戰五十周年紀念大會,感到相當有意義,他強調,金門能夠勝利,才能保持五十年來台灣的進步與民主。

張家驤表示,五十年前的今天,對岸中共對金門展開瘋狂的射擊,假如當時沒有國軍的堅強防守,恐怕台灣就不是現在的狀況了,他強調,金門的戰略地位真的非常重要,金門能夠獲勝,才能保持五十年來台灣的進步與民主,因此,由台灣到金門參加八二三砲戰五十周年紀念,感覺很有意義。

對於八二三砲戰期間,六位於採訪中殉職的中外記者(包括「新生報」記者徐摶九、「徵信新聞」記者魏晉孚、「中華日報」記者吳旭、「攝影新聞」記者傅資生、「韓國日報」記者崔秉宇,以及日本「讀賣新聞」記者安田延之),在金門縣政府特案核准下,入祀金門太武公墓忠烈祠一事,張家驤對六位殉職的同業,感到很遺憾,他推崇,當年六人可以說為新聞界樹立很好的楷模、典範,入祀忠烈祠是應該的。

據瞭解,張家驤為八二三砲戰時第一批登上金門採訪的中、外記者之一。民國四十七年九月二日,這批人數計三十名的中外記者,在料羅灣接駁搶灘之際,記者們乘坐的二四九號登陸艇,突然遭共軍船艦開火攻擊,九二海戰隨即爆發。

高齡八十的姚琢奇,八二三戰役期間擔任合眾國際社記者,是資深軍事記者,現在為軍研會會長,八二三砲戰期間殉職的六名中外記者,入祀太武山忠烈祠,就是由他大力促成的。

姚琢奇一九五五年自軍旅退役之後,進入「勞工通訊社」擔任攝影記者,三年後八二三炮戰爆發,他自願到金門戰場採訪。

姚琢奇表示,八二三砲戰發生得非常突然,也非常猛烈,金門軍民傷亡慘重,國軍因此反擊,壓制對岸砲火後,才使得金門的狀況稍微緩和,他們當時採訪時,都是在砲火中進行、傳稿,當年國軍不怕死的精神,值得國人學習、敬佩。姚琢奇說,當年的印象讓他永生難忘,聽到馬總統在紀念大會發表的談話,他非常支持,兩岸應該只有和平,沒有戰爭。

回憶八二三戰役的情景,姚琢奇說,砲戰一開打,國內、外所有媒體都緊盯著金門地區,想要看看這個小島究竟能撐多久?尤其當時外國記者到金門現地看到戰爭場景後,對台灣軍民保衛國土的決心有極高的評價,更對我國國際地位的提升有很大的幫助。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