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府﹕金門應宣示為非軍事區

縣府﹕金門應宣示為非軍事區
總統馬英九日前巡視金門地方建設,期許應做好觀光遊憩改善,尤其是開發戰地資源,發揮特色,把過去五十年因軍事延遲發展,能夠通通撈回來,中央和地方一起努力把負債變成資產。
金門縣政府也期望中央,將金門宣示為「非軍事區」,成立「國家軍事博物館」,做為兩岸邁向軍事和平的起步。導入「平開戰啟」─軍事設施在役轉化概念,厚植金門觀光資源,建立國家全民國防教育基地。
金門縣政府指出,二十世紀中葉,台灣海峽軍事對峙及世界冷戰歷史,將金門推上國際舞台,成為舉世關注的焦點。一方面,金門是確保台澎安定繁榮的戰地;另一方面,金門更是世界自由與共產陣營對壘的前線。
縣府指出,金門對於世界局勢發展的重要性也屢被提起,如已故蔣中正總統曾向美國媒體談到:「無金馬即無台澎,有台澎便有大陸」(一九五五年),「金門馬祖是防衛台澎的前哨,亦為自由世界鞏固西太平洋的生命線」(一九六一年)。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包括金門及馬祖的沿海島嶼,對中華民國有極重大的意義,且與柏林對西方的重要性相比擬」(一九五八年)。
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七日,金門解除了長達四十三年的軍事治理及禁錮。但隨著世界冷戰的結束及兩岸關係的改變,金門成為「非軍事化」的和平區是大勢所趨。但如何處理歷史課題、活化在役或利用閒置且具價值的軍事設施,進而打造成世界級的觀光資源,帶動金門發展,實為金門轉型之重要課題。
金門縣政府已完成「金門地區軍事設施活化再利用總體先期計畫」,做為金門地區軍事設施活化再利用整體發展架構。
縣府指出,金門軍事設施轉化、活化、再利用的價值,可朝做為二十世紀中葉世界冷戰歷史的歷史場景,進而反思和平的可貴與意義;以及做為宣示兩岸起步邁向軍事互信之政策意涵;並做為歷史教育、文化教育、人權教育、全民國防教育之戶外博物館。另外,並可做為軍事體驗、文化反思、生態旅遊之觀光遊憩資源,和做為島嶼生態環境永續發展之教育基地。
至於金門期盼成立「國家軍事博物館」的發展定位,係以「戰爭博物館群」與「和平地景公園」兩大場域概念為主軸;導入各軍種博物館,如陸軍博物館、海軍博物館;形塑在役軍事設施與旅遊資源共容模式,發展軍事旅遊。以及建構為「兩岸軍事交流平台」及「國家全民國防教育基地」。
在整體規劃構想上,則以生活環境博物館為系統、悲暗觀光為內涵的發展模式;以整合性保存模式爭取世界文化遺產;導入軍事設施「在役轉化」─平開戰啟轉化概念。以及分級利用觀念的落實;經營管理為主軸的活化利用。
金門縣政府具體建議上,希望規劃成立國家軍事博物館,做為整合軍方、金門國家公園、金門縣政府的三贏方案。核心博物館應為國家級「軍事博物館」,隸屬國防部,成為展現國軍歷史、凝聚全民共識、推動全民國防的博物館。次核心博物館主要分布於內政部營建署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之範圍,應盡量保存軍事設施之歷史風貌,並強化其內部軟體展示及解說服務。衛星博物館則由金門縣政府及各鄉鎮公所、社區加以經營利用,並引入文化創意產業之概念,推動觀光發展,提升商業機能,創造地方經濟效益。
金門縣政府指出,金門若能成立「國家軍事博物館」,預期效益上,有邁向兩岸和平政策宣示意義;反思戰爭歷史,保存戰役史蹟;維護金門獨有之戰地空間氛圍及良好生態環境;促進戰地觀光及文化教育,寓教於樂;帶動離島觀光產業發展,活絡地方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