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幗不讓鬚眉女青重返英雄島

巾幗不讓鬚眉女青重返英雄島
國防部舉辦八二三砲戰五十週年紀念活動,昔日女青年工作大隊第四中隊一行十九人也受邀抵金舊地重遊,昨日走訪古寧頭戰史館等各地軍經建設,他們在接受訪問時表示,來到金門參加砲戰五十週年紀念活動,讓我們感覺到在這一生當中最值得驕傲、最光榮的事,就是參加八二三戰役,十分的有意義。
女青年工作大隊第四中隊一行十九人昨日走訪地區各項軍經建設,在古寧頭戰史館接受訪問時,周培蘭回憶當時情景指出,砲戰前分配到馬山播音站值勤,當時都很平靜,晚上有水鬼摸上來,現在的馬山觀測站是昔日的土壕溝,生活上還算平靜,可看到隊內同事拿臉盆洗臉,砲戰後馬山原有廿四個大喇叭也被火砲擊毀,沒有喇叭可以喊話播音,最後撤回塔后隊部,隊部要我們支援國防部心理作戰總隊,分配到溪邊國小值勤,一夥人就在戰爭中穿梭軍中鼓舞軍心士氣,部分人也分配支援到醫院服務。
周培蘭表示,她是民國廿七年出生江蘇省,生長年代就在大陸經歷過抗日作戰,直到大陸全面撤退後一路逃難,來到台灣後懷有一股熱忱報效國家,根本沒有其他念頭也沒有什麼畏懼。
對於金門的建設,周培蘭指出八二三砲戰三十週年時有來金門一次,那時參觀有莒光樓、砲陣地、八二三紀念館、擎天廳很多重要景點,當時都還沒有給國家公園經營管理,現在建設的非常好。
他也語重心長表示,我們走過時代苦難,回想今天希望和平互存的觀念,讓人覺得當時陣亡的將士毫不值得,但是也很敬佩他們為了保家衛國犧牲了寶貴生命。
另一位受訪者陳雪美說,周培蘭是在大陸江蘇出生,而我是在台灣嘉義出生的,但我們一起從軍受完訓於民國四十七年六月六日分配到金門,當時有十個人支援心戰指揮所喊話,我和黃月禪分配到大膽島喊話站,整個大膽島就只有我們二個女生,在生活條件上是非常困難,播音室很窄小,牆壁摸起來都有水氣,每天只有一臉盆水用來盥洗,生活上是這樣苦過來。當時的生活條件太差,我罹患有關節性風濕炎,當時國防部俞部長也帶來軍醫為我看病,認為不適宜長時間待在一個地方,隊長也就執行輪調,並於砲戰前一星期我們調回大金門,跟周培蘭二人調到支援心戰指揮所,當時局勢非常緊張,想到如果共軍來侵犯時可能無法正常對匪喊話,我們兩個就在導播組製作方言、國語的錄音帶,一個禮拜後砲戰開始,溪邊正好是大陸圍頭砲擊的彈道所經,開始我們緊張的生活,那時也不曉得什麼叫怕,大家心中存有一股愛國熱忱,一心一意就是跟著國軍做好我們的工作,心中存有如不停戰,我們就要打回大陸去。
大夥也都表示,今年再舊地重遊,來到金門參加砲戰五十週年紀念活動,看到的景物是那樣熟悉,一路上大家總有說不完的往事,更讓我們感覺到這一生當中最值得驕傲、最光榮的事,就是能參加八二三戰役。她說,一般軍人能夠參加戰役有幾個,且我們能夠遇上,這是一生當中最值得驕傲、感到光榮的事。也非常感謝總政戰局給我們這次機會,讓我們五十年前這些不到二十歲的小女生,現在都是祖母級,還能夠再回到金門昔日戰地重遊。
據了解,昔日女青年中隊,是國軍史上唯一一支執行面對面宣教以及輔導諮商的部隊,隊員們不僅以耐心傾聽官兵的心聲,同時也協助弟兄反映以及解決問題,更可以有效地紓解官兵的心理、情緒壓力,成為弟兄與部隊溝通的橋樑,對凝聚部隊向心以及安定軍心,提振士氣,成效卓著。
以白馬為隊徽的政戰總隊女青年中隊,長年奔馳在高山峻嶺或金、馬離島,甚至偏遠的烏坵,這些青春洋溢帶給官兵歡樂與關懷的女軍官,是軍中宣教工作的螺絲釘,上緊國軍精神戰力的關鍵發條,如今為因應精進案的組織調整,走入歷史,但她們執著的身影,仍將存留在官兵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