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浦﹕三杯茶的故事改變世界靠教育
「敬上第一杯茶,你是一個陌生人;再奉第二杯茶,你是我們的朋友;第三杯茶,你是我的家人,我將用生命來保護你!」
開學的第一天,何浦國小校長李國安為全校師生講了一則「三杯茶」的故事,並在校園中發起愛心勸募,希望自由樂捐,幫助一位轉學生及其家庭。
何浦國小有一位四年級升五年級的學生「陳某順」,已經轉學到台灣;學生的家庭狀況很悲慘,一母三子都是身心障礙者,家庭主要的支柱是學生的父親,但父親原本服務於金沙鎮公所清潔隊,並於日前出殯,死因是肝癌;一家人的狀況可說是雪上加霜。
目前就讀五年級的陳小弟已經由南投啟智教養院安置,並就讀於南投國小。他的兩個哥哥,都是由金門晨光教養家園安置,目前就讀金湖國中;由於晨光收容的人數已滿,金門已無其他教養機構,因此陳小弟才必須離鄉背井。李國安希望師生發揮愛心,給這個家庭一些實質的幫助。
李國安在開學迎新活動中為全校師生講一則真人真事的故事:有一個登山客,在巴基斯坦山區的村子被救起;為報答當地居民的救命之恩,登山客承諾要回來幫他們辦學。後來,他真的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興建了幾十所學校。
根據相關的書摘及報導,「三杯茶」故事中的主角摩頓森是在一九九三年攀登世界第二高峰「K2」(Qogir;喬戈里峰)時,發生意外。他與同伴失聯後,既沒有水,也沒有食物,所幸在巴基斯坦山區的小村被救起。
那是一個貧窮的小村莊(巴提人的村落-科爾飛),當地的小孩子只能坐在戶外寒冷的泥地裡上課,但村人卻深知教育的重要。摩頓森離開時,承諾一定會回來為他們辦所有屋頂的學校。
後來,摩頓森放棄白天的工作,過著最低度的生活,開始從名人錄中尋找可能提供援助的對象。第一次,他寄了將近六百封的信,但經過六個月之後,只有一封回函捐了一百元美金。就從這一百美金開始,他在自己最窮困的情況下,一點一滴地履行承諾,而且讓後來的成果遠遠超過當初的承諾。
經過十幾年的時間,摩頓森總共在巴基斯坦、阿富汗及西藏山區,蓋了幾十所(六十所)學校,包括能讓女孩子上學的學校,除此之外還設立了十多處婦女職訓中心。
在建校的過程中,面對募款、運輸、補給、天氣、戰爭……,處處有重重的困難,甚至還碰到想敲竹槓或爭奪有限資源的人;為了實現諾言,他曾經被戀人遺棄,受到社會漠視,還遭人拐騙,被軍閥囚禁,但他並沒有被困難擊敗。他接受巴提人「三杯茶」的觀念,並用一個承諾,改變了那裡的世界。
摩頓森建校的部分師資,是塔利班部隊(恐怖份子)的成員,透過他們母親的說服,這些「恐怖教師」也能了解到:「教育」可以改變他們的生活(不一定要用恐怖手段)。
藉由上述這個故事,李國安告訴學生們,要改變世界,必須靠教育。開學了!在學校除了要用功讀書,修養品德,還要學習幫助別人!
開學的第一天何浦國小除了有校長講的故事之外,還有「大手牽小手、歡喜來上學」迎新活動。活動中,四、五、六年級的舊生,牽著小一新生和幼生新生走入禮堂;二、三年級的舊生則為新生戴上花圈;營造相親相愛、溫馨友善的氣氛。何浦今年的學生有增無減,在一百二十人以下的學校,算是大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