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蔡容英的故事城堡整理了田浦城的集體記憶

發布日期:
記者: 張建騰/綜合報導。
點閱率:786
蔡容英的故事城堡整理了田浦城的集體記憶

蔡容英的故事城堡整理了田浦城的集體記憶

手耕有機田,筆寫田浦城,女農蔡容英,筆、耕皆有成。現職為「有機農夫」的蔡容英,做了兩件很有意義的事-她投入有機農業,希望種出無害的農作物;她還寫下了《故事城堡》一書,整理了田浦城的集體記憶。

 蔡容英於一九七七年生於金門,今年三十一歲。她曾經服務於觀光旅遊業,並在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擔任志工。二零零五年,他到金門農業試驗所受訓,二零零六年開始從事有機農業至今。

 蔡容英婚後六年多,一直沒能升格當媽媽;直到接觸有機農業之後,因為手耕有機田,得以身孕「有機體」;如今寶貝女兒許一心已能夠陪著她在田裡「趴趴躁」。

 做為一個農夫,蔡容英是相當認真的。她接觸農業的第一課,就是在五月天的太陽下收割小麥;女兒才滿月不久,她就把握機會,參加金門縣政府舉辦的安全農業講習。

 最近蔡容英又帶著女兒許一心參加「夏季簡易網室蔬菜栽培觀摩」(九月十一日);她表示金門若不走安全農業,不做生產履歷,不將農藥減量,就不會有未來。

 她表示,種作真的很辛苦,對於安全蔬菜的收購應有合理的價格,但農民種作也要有良心,有品質。她建議在安全蔬果的標章上,還應該要註明種植者的姓名、產地,讓農民有機會變成「一條根達人」、「白菜達人」……,這樣推展農業才有意義,也才合乎時勢所趨!

 蔡容英不只在有機食糧上用力,也在精神食糧上用心-她所撰寫的《故事城堡-田浦城之集體記憶》已經出版。

 蔡容英寫《故事城堡》的目的包括:為田浦城建立基本資料。推動歷史聚落的保存及環保改造。推動巡檢司城的保存及碉堡建築保存。

 《故事城堡》的大綱包括:「田浦城的歷史脈絡」、「初探田浦城之相關資源」、「相關傳奇」等。

 「田浦城的歷史脈絡」的內容有:巡檢司城形成的原因。明代衛所的兵力來源。田浦司的配兵及增減。田浦姓氏尋源。日據、國軍進駐時代的田浦。田浦與大地的建設。

 「初探田浦城之相關資源」的內容有:銅牆鐵壁構新城。田浦巡檢司城的原始座向。浦城海日的景緻。田浦城的廟宇。地質變動的花崗岩。生態環境。

 「相關傳奇」的內容有:李洋烘爐穴。馬巷池王爺黑面。十三支洋傘廢塔。金門十八支,不值圍頭一個屄。蘆鰻。牛母石。

 蔡容英自小給「大地王爺」做「契子」,她常到田浦大士宮,卻不明白廟的後方何以有風水。經由訪查才知道,在民國四十年代,田浦的衛兵曾在前浦溪出海口發現漂溺;好心的居民柯能靜用幾張草蓆裹屍,將之葬於石邊,面向惠安,因為死者身上的身分證寫著「李大頭」,而且是惠安人。

 後來,李大頭被居民奉為地方神─李將軍,被說成「大士宮」觀音媽和大士爺的「班長」。居民由「鎮海門」到田浦拜拜,都會拜「李將軍」。李大頭的葬處,則被稱為「牛母石」,被認為是一處風水穴。居民把這位李將軍說得很神─曾經在海中「打乒乓」,把快要落地的砲彈打回去。

 田浦、大地、內洋、新前墩、東沙尾等村落,因為輪祀太子爺,合稱「五鄉」。根據蔡容英所述,內洋、大地居民原本住在鵲山山前的「李洋」。傳說在李洋出生的每一個嬰兒,一直到三歲,眼睛都是紅的;後來,有人向過路的風水師求教。風水師說當地的祖厝是建在「烘爐穴」上,只要在祖厝開後窗就可以去掉嬰眼紅的情況。不過,居民把後窗開得太大,或許是烘爐太旺,後來全村失火,導致居民四散。

 洋傘廢塔的傳說是指塔頭皇媽石上的御筆塔,壓住了金門北面的風水,導致雞犬不鳴,後來青嶼的張敏(宦官;明孝宗朱祐樘的「義父太上皇」)回金門省親時,集合了十三名大臣,乘坐十三艘大船,每艘船各有一張大涼傘,湧向塔頭毀塔,從此使金門免受飛沙之苦。

 「圍頭屄」的傳說是指圍頭人把廟建在「魟魚穴」上,魟魚被壓得透不過氣,拍展魚翅,導致金門飛沙走石。當時,金門出了十八位大官,居民冀望他們解決,偏偏圍頭出了一個皇后,大官們也莫可奈何;因此就有「金門十八支,不值圍頭一個屄」的嘲諷。後來張敏把圍頭廟屋頂上的筒瓦去掉「三槽」,才解決了問題。

 除了收錄民間故事之外,蔡容英歸納了田浦的特色如下:田浦是明代五座巡檢司城中,唯一還保有基址的一處。浦城海日是「金門八景」之一。城內有地下道可通外海。田浦城的規模小巧,三面環海,地形高峻,居民稀少;金門島如果要復建一座古城,田浦城再造的可能性最高。

 她在《故事城堡》的結語中寫道:對「產業文化化、文化產業化」的規劃,是田浦城重生的希望;她希望地方建設的主事者有這樣的眼光。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