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戴專用頭盔建立正確生命價值觀
騎單車已經成為一種世界風潮!單車其實並不簡單!單車的演化,是以十五世紀末義大利人達文西提出的二輪概念做為起源;到了十九世紀中葉,才由英國人史達雷和塞特完成現代自行車的公認原型。
單車又叫自行車、腳踏車,有時也稱鐵馬。台灣目前是全球自行車頂尖的生產國;隨著高油價時代的來臨,以自行車做為代步工具,不但可以節省能源損耗,減少空氣污染,還能強身健體。為了推廣單車,行政院體委會訂每年五月五日為全國自行車日;教育部也從校園推動自行車教學。
為了推動自行車教學,教育部編有《國民中小學自行車教學手冊》。在教學手冊中,有一頁「給老師的話」;內容說:自行車是經濟、安全、環保的健身、休閒的健身用具及短程交通工具,值得一起推廣。
教導學生騎乘自行車,首先要讓學生了解如何選擇符合自己體格的自行車,學會調整座墊與地面的高度,進而學會如何雙腳等量地踩力,以保持平衡。
自行車教學目的是要讓學生用正確、安全的方法騎上各種車道,並不是要培育選手,不必有教學上的壓力;重要的是要灌輸觀念-騎單車必須佩戴專用頭盔;平時要做好單車維護,最好具備簡易維修技術;還要注意安全規則,建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
自行車教學手冊的內容包括:自行車概念(第一章)。自行車基本騎乘技術(第二章)。自行車運用騎乘技術(第三章)。自行車騎乘安全與社會關係(第四章)。自行車技能評量準則(第五章)。附錄則有筆試題庫、教學學習單。
根據第三章的說明,在一般道路騎車時,要了解交通法規上對自行車所賦予的權利與義務。在交通法規上,自行車被歸於「慢車」,慢車不得擅自變更裝置自行車載重量不得超過二十公斤;載物高度不得超過駕駛人肩部,不得伸出車後一公尺。
在道路上右轉時,應先沿慢車道外側慢行,靠邊右轉;此時應注意後面來車,最好以手勢告知其它車輛。左轉時,應繞越道路中心處左轉以進入右側慢車道行進;如有號誌,應以兩段左轉;若無號誌,應先注意來車再轉彎,最好以手勢告知其它車輛。
騎自行車的危險行為包括:牽狗騎車。撐傘騎車。放手騎車。並排行駛。單車雙載。在道路上競爭行駛。
根據手冊第四章的說明,台灣在一九七零年以前,自行車對台灣社會的貢獻頗大;當時也比較沒有生活環境污染、石油欠缺、兒童近視率及肥胖率偏高等問題。藉著自行車的推廣,可以讓兒童騎到郊外運動,與自然環境接觸,將可培養健康的習慣,並逐漸還原地球面貌。自行車的購置費大約只有機車的十分之一(不過,現在已有數萬元的自行車),汽車的百分之一;雖然車速較慢,但在短程使用時,時間差異不大。
在第一章的自行車概論中,教學手冊圖示了自行車的二十四個主要零件;包括:車架、座墊、座墊桿、曲軸心軸、踏板、前齒盤、鏈條、後齒盤、鋼圈、輪胎、鋼絲輻條、前(後)輪軸、氣嘴、手把、手把立管、煞車握把、煞車線、煞車塊、前叉、貨架、擋泥板、反射器、鈴號。
對於車架裝置、驅動裝置、煞車裝置、車輪裝置還有更進一步的分解圖示。
自行車可轉動的活動零組件都需要潤滑;潤滑劑通常是使用「家庭用機油」,也叫做「裁縫機油」。潤滑油不宜過量,溢流的油必須擦拭乾淨,尤其是輪胎及鋼圈等處是不可以沾到油的。
在各種潤滑劑中,黏度很高,呈半固體狀的黃油,在定期維修上是使用不到的;流動性較低,黏度很高的齒輪油,在自行車上也是用不到的。
手冊中,對學生有如下的叮嚀:自行車只有兩輪,平衡穩定性較差,要避免受外力影響而失衡;即便是趕時間,也不可以慌張,要保持謹慎。騎車前要自行檢查,並養成佩戴頭盔的習慣。對於行駛路程,要有確實的規劃,衡量體力與技能沒有問題,才可以出發。騎車外出及回家,都應該告知父母或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