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近海漁業露曙光漁民趁機再起

發布日期:
記者: 楊水詠/金湖報導。
點閱率:636

傳統產業大不如前之際,在海巡驅離進入我禁、限制水域之大陸漁船,維護金門漁業資源的行動,已然看見成果。金門區漁會理事長陳水義接受訪問時,對金門近海漁業發展現況,抱持樂觀的態度和看法。陳水義表示,金門近海漁業,已露出復甦的契機!

行政院海岸巡防署海洋巡防總局為防止大陸漁船入侵金門周邊海域越區捕魚,嚴重影響我國海洋生態資源,並維護我國漁業資源,金門海巡隊日前就結合偉星艦(南部機動海巡隊1800噸級)及金門縣政府漁牧課等相關單位共同實施「擴大聯合掃蕩」勤務,以實際行動展現護漁的決心。

在這次的掃蕩範圍,是以大、小金門週邊海域,船隊沿途驅離進入我禁、限制水域之大陸漁船及大陸觀光船,除強制清除佈放在航道上危害航行安全之漁網外,對於經常越界捕魚且屢勸不聽之大陸漁船並予以帶案處分沒入漁具、放流漁獲。

而且,其「聯合掃蕩」勤務頗有斬獲,帶案行政處分四艘十六人、廣播驅離十五艘、清除航道或處分沒入漁網計三千公尺。海巡署再次強調指出,為維護海域資源、海上秩序安全及杜絕海上走私,將持續推動「淨海」專案工作,擴大驅離掃蕩勤務。

在民國六十幾年,是金門漁業的「黃金年代」;但到了八十幾年,金門的漁業出現了「空窗期」,整個的漁業由盛走衰。談到金門漁業的發展現況,漁會理事長陳水義表示,因為海巡驅離進入我禁、限制水域之大陸漁船,金門近海漁業已有比較好。但是市場的萎縮結果,如果漁獲量多,就賣不出去,漁價低,傷到的還是辛苦的漁民。

早年,金門的遠洋漁業曾有過輝煌、極盛的一時。現今,金門大是近海漁業,陳水義說,前兩個月捕捉以鯊魚、馬加魚為主,最近以鯖藍、小黃魚為多。經過觀察,陳水義指出,在海巡驅漁發效之下,金門近海漁業有復甦的現象,是一件可喜之事!

目前,從事近海漁業的漁船,新湖漁港和后豐港加起來約有近二十艘左右。漁民的收入有多少?據陳水義保守的估計,每一位漁民每月約有台幣四萬左右的收入。他說,其實漁民的收入並不固定,有時受到天候的影響,以及漁獲的多寡,都影響到漁民的收入。尤其是冬季,金門的東北季風強勁,且氣候不穩定,漁民能出海作業的天數減少,收入也跟著減少,直接影響到的,陳水義說:「是漁民的生計!」

金門漁業由盛走衰,陳水義不諱言的指出,與漁政主管機關沒有開放、前瞻性的方向,不無關係!未來金門漁業何去何從?站在漁會的立場「也不知道」如何來說起?他表示,在舊政府時代的漁業政策,並不鼓勵生產漁業,鼓勵朝向休閒漁業發展;但是,在金門有漁港、有漁船,如何發展是漁會生存,以及如何替漁民服務,是未來漁會的目標。

雖然,目前金門近海漁業有復甦的現象,並不代表未來金門的漁業前景再被看好?陳水義表示,依眼前近海漁業發展現況而言,當然不敢言說對金門漁業有何憧憬;但是,只要做好金門南海岸漁場保護,相信金門近海漁業還是可以有為的!

所以,漁會理事長表示,維護金門海洋資源是大家的責任,漁民若發現大陸漁船越界捕撈,就撥打「一一八」免費報案電話或透過台灣區漁業廣播電台通報,請求海巡前往驅離。同時,陳水義也建議成立「快速處理小組」,專門處理驅離越界的大陸漁船事宜;在漁民報案半小時內能處理,讓金門的漁業資源和海洋生態,得到更好的保護,金門的漁業能得到喘息和復甦的機會。

金門從事漁業人才也出現斷層現象,現有的漁民年齡大多在五十歲以上,二十幾歲的居於少數。陳水義說:「漁民年齡老化是金門漁業的致命傷。」另外,由金門高職所培育的漁撈、輪機人才,均不能留住發展金門漁業,十分的可惜!

陳水義也指出,中央的減船政策對金門漁業發展造成不小的衝擊。減船政策旨在維護海洋資源,臻於生生不息。但是,他說:「中央的政策,不一定適合在金門施行。」金門近海漁業有發展的契機,卻是找不到漁船的窘局;沒有漁船,漁業就沒有機會,也阻礙金門漁業的發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現今即使有年輕一代的願投入金門漁業,陳水義表示,光是先要花一筆為數數十萬或上百萬去買一張漁船執照,就讓有意願的年輕人望之卻步。

近年來,政府對漁具未再補助,更使低迷不振的漁業雪上加霜。過去,漁會曾輔導漁民從事休閒漁業的發展,如率罟、開放育樂漁船。但實際發展上有其困難,經過一段時間後,育樂漁船又重新回到漁業,主因是休閒育樂漁業在金門發展不起來。

居於金門近海漁業又有發展的契機,漁會理事長陳水義希望政府有一可長、可遠的漁業發展政策。除此之外,他認為也要提供誘因,成立一筆「漁業發展基金」,提供有意從事漁業的年輕人貸款造船,才能發展金門的漁業。他強調:「如果沒有誘因,金門的漁業會停滯不前。」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