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厝﹑民享居民慶迎重陽走古道登太武
登太武,濯世塵?走古道,更迷人!慶迎重陽,數十位蔡厝、民享居民昨日沿著古道上山賞景,而明代詩人蔡復一的〈九日登太武山〉詩,則成了最佳的導覽品。
為迎接農曆「九九重陽」,金門縣金沙鎮蔡厝民享社區發展協會於昨天(十月五日)執行「97年重陽節蔡厝登山古道古蹟及太武山生態認識實施計畫」,由協會引導居民由古道上山,登覽太武。
這項活動是蔡厝民享社區的居民及鄰近學校的師生為主;時間選在農曆九月初七日,也就是重陽節最近的一個星期天。昨天上午八時三十分,參加者在蔡厝村南的大榕樹下集合,有人掌大旗,有人執小旗,浩浩盪盪出發。主辦單位所準備的解說摺頁上,把蔡復一的詩列於首頁。
古道登山的行程原本安排如下:蔡厝登山古道口─仙陰瀑布─元履湖─百二階─北岔點─元碑(浯洲場築寨砌路記事碑)─折返北岔點─機槍堡(大堡)─觀測堡(衛哨堡,即中堡)─天池(金門水韭分布地)─好漢堡─小柱堡(情人堡)─敬夫池─元履湖─蔡厝登山古道口。
由於古道的通路近乎原始,參加者有老、有小,回程並未按計畫路線,而是由天池走向屏東山路,再走回蔡厝村。
蔡厝是蔡復一的故鄉;蔡復一是金門的傳奇人物,在明代,他曾手持尚方劍,總督四省,節制五省,而且是個進士出身的詩人。
「元履湖」、「敬夫池」的命名都是為了紀念蔡厝的先祖蔡復一;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已接納了這樣的命名,將撥出經費加以整治。目前,「元履湖」如一口墨湖,「敬夫池」則被雜木包圍。
蔡厝的蔡復一,與瓊林的蔡獻臣,在明代並稱「同安二蔡」。蔡獻臣對蔡復一有如下的評價:「志大如賈生而才略不,盡瘁如武侯而身歿無餘」;蔡獻臣把蔡復一比做漢代的賈誼及三國的諸葛亮,蔡復一擅長寫詩,並與明代鏡陵詩派的領袖鍾惺、譚元春等人有所往來,與蔡獻臣的內弟池顯方也時相唱和。池顯方形容復一的詩:「淵遠雄渾,觸事不露,感時不傷。其一往情深處,讀之如聽唱大江東去,帶有曉風殘月之致。蓋其用意厚,故發音亦厚,而本之自然詩譜云。」
「大江東去」是蘇東坡代表作〈念奴嬌〉中的詞句,「曉風殘月」是柳永代表作〈雨霖鈴〉中的詞句;允文允武的蔡復一,在池顯方眼中,詩中既有蘇東坡的深情,又有柳永的風致。蔡獻臣認為蔡復一的詩,出入漢、魏及盛、晚唐之間,堪稱一代名家。
蔡復一有一首詩是〈九日登太武山〉,內容如下:「仙嶼孤懸雪浪春,桑麻舊話課鄉鄰。飲從十日抽身暇,山別多年入眼新。小鳥呼名時報客,幽花迷徑卻依人。雲巖月照香泉好,一酌松風濯世塵。」(蔡厝的導覽摺頁上有兩字誤植;此處根據六十八年出版的《金門縣志》校訂)
蔡復一的這首詩,在民國八十年增修的《金門縣志》中,〈九日登太武山〉詩題底下的內容遭到誤植,變成蔡守愚〈太武山登眺〉詩中的內容:「縹渺之峰亦壯哉,登臨況復有群才。十年馳騁餘雙眼,萬事浮沈共一杯。日照山嵐飛錦繡,雲收海氣起樓台。與君重約知何日?為報暮鐘且莫催。」蔡守愚是蔡獻臣的族兄,兩人有「大小蔡」之稱。
籌劃登山活動的人員包括李金贊(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蔡流冰(總幹事)、蔡宗勝等;參加者除了蔡厝民享社區的成員,還有安瀾國小、金沙國中的學生,另外還有來自陽翟、小浦頭、塔后等地的居民。
活動中,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蔡流冰向同遊者說明:蔡厝居民早期曾於太武平原辛勤開墾,種植農作物,並由登山古道將蔬菜、豆腐等挑至山外販賣。
自軍隊駐防太武山後,蔡厝古道逐漸隱入蔓草之中;這幾年因為部隊裁撤,蔡厝的中壯人口,憑著熱情,按著老一輩的口述,「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終於又把古道給翻了出來。經常上山開路的人包括:李金贊、蔡流冰、蔡宗勝、李長進、蔡榮等。
古道有一段是由石塊疊砌而成的山路,被稱為「百二階」,用金門話講,讀音如「八里坷」。百二階在重新發現以前,僅容一人;經過努力,現在已重見天日。
昨天登山的人中,有一位是二十九年次的陳金為(約六十九歲);他表示,小時由古道上山是為了揀拾薪柴。他所說的薪柴,可能是芒萁。
根據蔡厝民享協會的說明,重九登山活動的目的包括:加強兒童及青少年福利服務、強化社區與學校的互動。經由登山活動,認識蔡厝登山古道及早期先民辛勤奮鬥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