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環頸雉百分百確定非台灣特有亞種

金門環頸雉百分百確定非台灣特有亞種
金門的環頸雉,百分之百確定不是台灣的特有亞種,不是保育類動物!
金國家公園今年(九月)舉辦的九十六年度委託研究成果發表會中,研究人員根據研究結果表示,金門的環頸雉比較接近華東種,算是一種入侵成功的外來種。由於金門的環頸雉是外來種,如果要適度捕獵,不論由法律或是生物的角度來看,都不產生衝突。
金門國家公園委託所做的「金門環頸雉暨相關棲息生態環境調查」,研究主持人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李壽先。他表示,他在研究之前,就已經可以預判金門的環頸雉並不是台灣特有種,因為外型上有顯著的差異,實際以兩種遺傳標記進行研究後,結果也證實如此。
在基因序列特徵上,金門環項雉基本上與台灣的環頸雉是完全沒有關係的;與金門環頸雉較相近的鳥種是華東種,分布於福建、上海、浙江一帶。
環頸雉共有三十一個亞種,台灣的環頸雉是特有亞種,只有台灣才有,因此被列為珍貴稀有的保育類動物。過去,環頸雉在金門一直有穩定的族群數量,一方面因為羽色鮮麗,得到鳥友們的喜愛,一方面又因為破壞農作,受到農友們的厭惡;但是,長久以來,對於金門地區的環頸雉是否屬於受法令保護的台灣特有亞種,一直存在著爭議。
經由這項研究,李壽先表示,如果在經營管理上,有必要對金門的環頸雉進行捕獵,在法律面和生物學上,都不會有衝突-當然,這並不代表研究人員主張對金門環頸雉進行捕獵。
「金門環頸雉暨相關棲息生態環境調查」是於二零零七年,定期調查金門西北部三百六十八公頃的範圍;由於金門的環境具有高度的均質性,因此研究人員認為這樣的範圍,是具有代表性的-不需要進行全島普遍性的調查。
研究的重點之一就是解答金門環頸雉的種源問題。研究發現,在生物分類上,雞形目(Galliforms)雉科(Phasianidae)雉屬(Phasianus)的鳥種包含「綠雉」(Green Pheasant)和「普通雉」兩種。綠雉的分布只局限於日本;普通雉則廣泛分布於歐洲、北美、日本、智利、紐西蘭、澳洲塔斯梅尼亞島等。
普通雉共有三十一個亞種,長相不太一樣,包括黑頸雉群四個亞種、白翅雉群四個亞種、吉爾吉斯雉群二個亞種、塔里木雉群二個亞種、灰腰雉群十九個亞種。台灣亞種和金門的環頸雉都是灰腰雉群裡的成員,但長相並不一樣,基因序列也不一樣。
在來源判定和遺傳多樣性分析上,研究人員是利用「粒腺體DNA序列分析」和「微衛星體(microstatellite)基因座分析」兩種遺傳標記進行研究。研究所採用的樣本,有些來自台灣,有些採自金門,有些來自國際基因庫,有些由北京師範大學的研究人員(劉影)提供。
進行「粒腺體DNA序列分析」時,研究人員共得到十一隻金門環頸雉與二十隻台灣環頸雉的粒腺體控制區序列,並發現金門、台灣的樣本明顯分為兩個系群;但相較於其它亞種,金門環頸雉、台灣環頸雉與華東種環頸雉在親緣上還是比較接近。台灣的樣本中,有兩個樣本與黑頸雉親源較近,顯示台灣環頸雉可能已經受到外來亞種遺傳的污染。
在「微衛星體(microstatellite)基因座分析」的研究上,發現金門與台灣環頸雉族群間的遺傳分化程度並不大;不過,基因座「2420」在兩族群是明顯分化的-李壽先表示,光憑這一點,就可以證明金門的環頸雉與台灣的環頸雉並不相同。
此外,在外部形態的比對上,普通雉的「台灣亞種」、「廣西亞種」、「華東亞種」等三種,都是頸圈有中斷的亞種。研究人員發現,金門環頸雉與台灣環頸雉的白色頸圈較窄,且在前頸有中斷(不完整)的情形。進一步比對部顏色,發現金門環頸雉的部是棕黃色的,台灣環頸雉的部是棕白色的,兩種在外觀上並不相同。
綜合兩種遺傳標記(粒腺體DNA、微衛星體基因座)及外部形態比對的結果,研究人員推測金門地區的環頸雉並非台灣特有種,而是外來的華東種。
在遺傳多樣性的研究上,研究人員發現金門環頸雉的遺傳多樣性低於台灣環頸雉-相關研究結果與金門環頸雉是由人工圈養擴張而來的說法相符。值得注意的是,無論金門或台灣,環頸雉都有近親交配的可能性。台灣環頸雉出現近親交配的原因,可能是多數棲地破碎,各自形成小族群。
由於金門的環頸雉仍保有遺傳多樣性,推測金門環頸雉並不是僅由少數圈養的個體繁衍而來,而是在短時間中,有一定數量的個體逃逸至野外,然後擴展開來。金門地區的環頸雉,可能不只一次被釋放或逃逸,多次入侵的結果,才使得外來亞種得以維持其遺傳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