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隼野放成功翠鳥被魚吞了

燕隼野放成功翠鳥被魚吞了
翠鳥捉魚?魚捉翠鳥?鳥變魚餌,也是天道!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昨天野放一隻翠鳥,但人算不如天算,翠鳥才剛重回大自然,就立即遭受池魚之禍,疑似被一尾大吳郭魚給拖進或銜進湖水裡了。
這隻翠鳥因為受傷,被人類拾獲,幸運得救,又在傷癒後回到自然界,重新在大自然裡面對機會和命運;對保育人員而言,吃專吃小魚的鳥兒成了大魚的餌,其實也是很自然、很正常的事-人只是做人道應該做的事,但大自然有大自然相生相剋的法則,那也是應該被尊重的!
行政院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計畫助理王齡敏(獸醫師)表示,翠鳥雖然會捕食小魚,但的確會有二分之一的亞成鳥,在捕魚時,會因為技術欠佳,遭遇不測。
行政院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詹芳澤表示,翠鳥在捕食時遭到不測,其實也是一種自然法則。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昨天原定在中山林野放一隻燕隼和一隻翠鳥,後來因為燕隼和翠鳥還是有食物鏈上的關係,因此金管處決定不讓兩隻鳥碰面,在中山林只野放燕隼,然後再把翠鳥送到雙鯉湖附近野放,因為有林有湖有魚的環境,比較適合翠鳥,也才不會一經野放,就成為燕隼的第一餐。雖然已經考慮周詳了,但人算不如天算,翠鳥另行擇地野放之後,居然在水域活動時,疑似被吳郭魚張口拖下水。
據金管處的說明,今年十月十一日,排雷大隊的人員在小金門虎堡附近拾獲猛禽一隻,經金管處人員鑑定後,確定為列入保育類動物的「燕隼」-牠是一隻公鳥。
燕隼被送到金管處時,體力虛弱;金管處的動物救傷人員每日以少量多餐的方式餵食肉類,體重逐漸由一百五十公克增加到二百公克。保育人員記錄牠的體長約為三十公分,翼展為七十五公分。
燕隼在分類上為鷲鷹目隼科,屬於稀有冬候鳥。頭頂的背部是藍黑色,後頸有白色領圈。牠主要是棲息於森林或田野間,飛行力快速敏捷;由於牠在飛行時,身形似燕,因此而得名。牠以飛蟲為食,有時也捕食鳥類。他的生存危機就在殺蟲劑、農藥等的過度使用,這使得牠的生存環境遭受到威脅。
受傷的燕隼,經保育人員救治後,因為健康情形良好,活動力極佳,因此昨日配合「金門國家公園97年野生動物緊急救援實務訓練」實施野放。金管處處長曾偉宏、副處長張登文與獸醫師詹芳澤、王齡敏及受訓學員,共同參與野放的行動。
燕隼由女獸醫王齡敏保定後,乖乖地讓人們看個夠;王齡敏把燕隼交給曾偉宏後,也還是乖乖的;不過,曾偉宏身子略一騰挪,燕隼就趁隙飛走了,牠先在松樹上逗留一段時間,拉下一泡屎尿,然後才在眾人的祝福聲中逸去。
昨日被野放的翠鳥,是十月二十日由內政部警政署國家公園警察大隊金門警察隊的人員於中山林附近拾獲的。被拾獲時的翠鳥,同樣呈現體力虛弱的狀態;金管處人員每日餵食朱文錦(小魚)約十五到十八條給牠,直到狀況轉為良好。
翠鳥是翡翠科的鳥類,在金門是普遍留鳥,常出現於海岸、池塘等地。牠是翡翠科中,體型最小的一種,俗名魚狗、翡翠、鉤魚翁、魚郎(閩南語)、打魚鳥(客家語)等。牠有寶藍色的背羽,可以避開從天而降的攻擊,又有枯黃的腹羽,可以讓魚兒誤判牠只是石頭。牠常站在接近水面的枝條上,等發現獵物後,就會瞬間衝入水中獵捕小魚;捕獲獵物後,就會返回原先停棲的地方吞食漁獲。
被野放的翠鳥,重回大自然之後,先在草地上活動,後來又飛到浮萍上;這時,讓人跌破眼鏡的事發生了-有一隻大魚突然躍起,倏忽之間,在眾目睽睽下,翠鳥沒了!約在同一時間,真的有人掉了鏡頭而非眼鏡,不過這種事情對保育人員而言,雖然莫可奈何,卻也是很自然的事。
獸醫師詹芳澤表示,有時候,就是會發生動物被野放之後,再度遭到危難,但人們又只能束手的憾事,因為在物競天擇的大自然裡,總會有出其不意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