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觀星賞螢金門夜間生態旅遊賣點

發布日期:
記者: 張建騰/特稿報導。
點閱率:696

金門農試所有兩種螢火蟲,一種是陸生的台灣窗螢,另一種是水生的條背螢;牠們能不能被用來點亮金門夜間的生態旅遊?

去年,金門農試所曾在全國公園綠地會議的會前會提出發展觀星、賞螢等「夜間生態旅遊」的建議。根據農試所的主張-生態旅遊是吸引觀光客的一種手段,也是未來金門發展旅遊的基石。金門的夜間旅遊活動相對是比較缺乏的,若要增加金門旅遊的豐富度,觀星、賞螢是可以評估的夜間生態旅遊。  

農試所一方面向金門國家公園及內政部營建署提出上述建議,一方面也由自身做起-今年六月至九月,農試所已經開始執行螢火蟲的資源調查與復育計畫,並委託藏生環境規劃有限公司執行。

這項計畫,已經於九月二十四日通過期中報告。根據期中報告的說明,今年六月到九月在金門農試所紀錄到的營火蟲共有一科兩種,其中一種是台灣窗螢,另一種則是條背螢。

自計畫開始,台灣窗螢只在六、七月被發現,八月以後就沒有出現。成蟲在農試所的園區內四處飛行,幼蟲則集中在休閒農業區的草叢中。幼蟲分布的地方,主要是竹林及靠近水域未經除草的環境,可能是幼蟲需要生活在濕度較高,有機質較多的土地上。

調查期間,農試所的條背螢只在六月被發現,七月以後就無影無蹤,而且只發現成蟲,並沒有看到幼蟲。成蟲發現的地點位於休閒農業區的后壟溪;在四個水域中,只有一個水域有發現;相對於其他水域,該水域有較豐富的植被。

執行單位在期中報告中提出初步的檢討與建議,內容有以下三點:其一,金門農試所的兩種螢火蟲,在台灣雖然已有分布,生活史與生活習性也已經被研究過,但由於地理位置與氣候條件與台灣地區差異頗大,其出現的季節、生活習性等差異性,應列入調查內容。

其二,水質雖然對於水生螢火蟲具有一定的影響,但除了水質之外,棲地環境、農耕行為及管理行為,都會嚴重影響螢火蟲的生存。

農耕行為包括:水域池岸結構、池岸坡度、水生植物種類密度、路燈等公共設施。農耕行為包括:使用農藥、化學肥料等。管理方式包括:修剪草皮強度、雜草高度等。

其三,調查發現的螢火蟲族群數量極少,可能因為計畫的時間是六月下旬才開始,當時已經錯過金門螢火蟲發生的高峰時間。

據農試所承辦計畫的人員郭志銘表示,這項計畫是向農委會申請補助,原本是二年的計畫,但因為種種因素(競爭排擠),計畫通過後,已過了金門螢火蟲的高峰期,非常可惜。此外,計畫也只有一年,因此大量復育的計畫,恐將無法繼執行。今年的計畫,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委外做調查(三十多萬),另一部分則是由農試所進行棲地復育(一百多萬)。

在期中審查時,金門縣政府建設局長李增財與金門農試所的人員認為,金門植物園是發展賞螢活動的理想地點,如果以金門植物園為螢火蟲的展示區,以農試所為螢火蟲種源復育的繁殖區,或許有機會讓螢火蟲復育成功。

郭志銘表示,金門螢火蟲近年並不常見,銳減的原因,燈光的因素或許大於農藥因素,因為近年來,農藥的管理比早期更上軌道,反而是光害比過去增加了很多。

根據金門農試所的資訊,台灣地區賞螢的人數測已超過五十萬人次;根據金管處的資訊,每年以金門為旅遊地的遊客,只有百分之三是以生態旅遊為目的。可見,生態旅遊雖然有巿場,但金門尚未成功地開發生態旅遊;如果夜間賞螢是發展觀光的光明大道,金門縣政府或許可以考慮進行更積極的投資;因為農委會補助的經費有限,若是靠金門縣自己來,或許會快而有效些。相對於其它硬體建設的投資,投資螢火蟲復育或許更有意義!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