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碧山聚落傾力打造地景新風貌

發布日期:
記者: 張建騰/專題報導。
點閱率:796
碧山聚落傾力打造地景新風貌

碧山聚落傾力打造地景新風貌

碧山作為一個傳統農業生產聚落,應該以什麼樣的姿態,面對綠色環境革命,參與環境的永續經營?

 金沙鎮公所已經委託規劃,希望以「生態」與「文化」為核心,讓碧山的洋樓、頹屋、空間、旱田可以再利用,共優化居民整體生活空間,推動地方的永續產業。永續產業的目標就是不僅產品具有特色,而且生產過程必須符合生態原則。

 金沙鎮公所現階段及未來的工作重點之一,就是全力爭取「碧山聚落風貌保存暨活化利用」,承辦課為工務課。目前,金沙鎮公所已經委託規劃單位做出98年度營建署「國土空間永續」的競爭型提案,主題為「老聚落·新家園-碧山聚落的生態與文化實踐」。

 這項計畫已列入金門縣政府申請「國土空間永續」補助的工程類競爭型計畫,工程經費估算為新台幣一億多元。其中,陳清吉洋樓的修復工程估算為一千五百多萬元,室內工程估算為五百萬元;睿友學校已由縣府出資執行修復計畫(不必在本案中爭取修復經費)。

 在「碧山聚落的生態與文化實踐」的計畫中,全區的配置包括:發現碧山(打開綠色生態聚落)。聚落入口規劃與生態池設計。傳統旱地農作有機農作體驗區(地方生活智慧的展現)。閩南建築頹屋再利用(傳統匠師的文化體現)、睿友學校之文化演繹(碧山文化學苑)。三山里辦公室再利用設計。陳清吉洋樓活化與再利用(跨文化的連結)。碧山靶場再利用計畫、黃連木下的成長記憶(小朋友的祕密基地)。菜圃拼鋪的大地馬賽克(巷弄隙地菜圃生活空間的再造)。

 根據「老聚落·新家園-碧山聚落的生態與文化實踐」的計畫書,這項計畫的目標包括:建構以「文化、生態、地方精神」為主軸的聚落地景新風貌,再現地方人文歷史的記憶,強化地方居民的認同。從地方生活空間與行為模式出發,鼓勵地方民眾參與環境生態改造運動,建立地方環境生態最適化。延續地方的生活模式,進而從生態、文化、生活的理念中,延伸出對歷史文化資產的活化,輔導地方產業的特色化與生產過程的生態化。

 在基本設計中,有一部分是睿友學校(洋樓)再利用設計。對於這一部分的閒置空間再利用,規劃策略是要把洋樓前廣場由水泥地回復為草地場景。睿友學校未來將成為社區活動中心、社區學苑。

 位於聚落中心的三山里辦公室,與睿友學校圍劃出大型廣場空間,外型應與聚落傳統建築更加一致,並與睿友學校的空間感更加明確,因此要有馬背、斜頂、紅牆的外觀,但屋頂上要嵌太陽能光電模組,導入綠色、節能、減碳的概念。

 陳清吉洋樓的再利用是要規劃成文化民宿與特色餐飲的空間,因此將修護復主建築,保留既有的圍牆與入口,利用棧道,平衡空間的高低差,還要將鄰近的頹屋以情境展示的手法呈現,創造多樣的空間形式。

 頹屋的設計概念主要在「環境教育」及「情境展示」各「廢墟」意象-利用既有圍牆、結構樑柱做為展示物;利用高架步道的高低起伏,讓參訪者可以近距離觀察早期閩南建築工法及結部裝飾設計;整理部分坍塌較嚴重的頹屋,只保留部分牆面,規劃成複合性空間,做為廟會、地方戲曲的表演場地或停車空間。

 碧山靶場將規劃為「綠色能源再生基地」。靶場(現在已經變成牧場)西側到南側的區域,將利用靶場廣闊、無遮蔽物的空間特質,延續居民自由放牧的型態,建構小型生態牧場,並將牧業空間結合風力發電的機能,以小型垂直軸式風力發電機組配置在迎風山坡上;另外在牧場中設置太陽能機組設施,構築複合性的牧場空間。

 靶場東側將規劃「金門東半島旅遊載具轉運中心」,發展自行車、牛車等綠色載具,增加就業機會;工程以尊重原有地形地貌為原則,減少硬體設施,增加土地透水性及綠覆率,建築物則採嵌入式。

 靶場西側到北則是以傳統牛棚空間為發想,利用木構架、攀藤植物、邊牆,構築出一個簡單、符合生態需求的設施物。

 碧山聚落的傳統旱地,將規劃為「無毒有機」的環保農業區,以「生態有機農作產品」作為碧山的特產。此區將利用步道鋪設,從聚落廣場延伸到田地,讓參訪者可以近距離接觸土地與作物;利用「吊烏」及「轆轤」的設置,增加住民澆灌的便利性,並讓傳統的水空間得以再現。

 對於巷弄、隙地及菜圃,將以居民自主、隨機營造的菜圃為設計藍本,延伸出不規則的菜圃線條,擷取住民生活元素,規劃具有地方風格的空間。

 對於村中的百年黃連木,則是以樹屋的概念,延伸發展出在樹中高低起伏的木棧道,並採用兒童祕密基地(防空洞)的靈感,串起樹屋走道與祕密基地。

 對於聚落的入口空間改善,將採低度設計的做法,以「發現碧山-打開綠色生態聚落」為標的,重塑具有指引性的入口空間,結合生態池,將設置雨水回收設備以創造永續環境。景觀水池將做為集雨儲存之處,經過濾消毒後,可做為消防用水或灌溉用水。

 執行「老聚落·新家園-碧山聚落的生態與文化實踐」的團隊包括金門縣政府、金沙鎮公所等行政團隊,以城拓工程顧問有限公司為主的規劃團隊,還有三山里辦公室、碧山社區發展協會、國立金門技術學院等社區巿民團隊。

 金沙鎮公所工務課長馮天賜表示,目前,「碧山聚落的生態與文化實踐」已完成初步規劃、規劃期末審查、第一期基本設計,等到基本設計審查定案後(十一月二十五日甫進行第二次審查),將於十二月二十五日前送營建署審查。這種競爭型的計畫,必須在全國各縣名列前茅,才能獲得補助。

 碧山聚落與靶場的面積各約八公頃,總基地面積約十六公頃。碧山的居民以陳氏宗族為主,開基已經七百餘年,聚落內的完整的閩南建築群呈現梳式佈局,並有僑鄉文化時期建造的洋樓建築;經過戰地文化洗禮之後,又多了靶場、防空洞、碉堡等軍事風采。

 現在的碧山,面臨人口外流,人口老化,缺乏就業機會等問題,藉由「碧山聚落的生態與文化實踐」,執行團隊希望讓碧山建構出地方性與自主性,讓「生態」與「文化」,轉化為長期發展的資本。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