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文創產業金門這基地太完美

發布日期:
記者: 陳榮昌/縣府報導。
點閱率:421

「金門這基地太完美了」!已故雕塑大師楊英風之子楊奉琛正在廈門進行大規模景觀規劃,不過,昨日在走訪林務所、文化園區後,興奮地表示,「何必捨近求遠」?他於拜會縣長李炷烽時,特別提出在金門設立文化創意園區的構想。

 廈門楊英風、貝律銘集團一行多人,昨日下午在楊英風之子楊奉琛率領下,前往縣府拜會縣長李炷烽。陪同前往的包括:前立委吳成典、前縣府機要秘書吳怡跑。稍早楊奉琛等人也到金門國家公園、林務所、文化園區參觀。

 由於廈門正積極計畫於三年內將島內的工業區遷出島外,專長於景觀雕塑、公共藝術、環境規劃的楊奉琛等人,刻正於廈門市利用這些空出的土地,推動為文化創意園區。

 楊奉琛等人表示,想把金門閒置的文化園區變成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他說,一到金門,整個人的心境便自然打開,因此覺得團隊基地,應該設在金門。尤其看到林務所那麼美好的草原,以及文化園區的規模,心裡很激動,直呼,「這基地太完美了」!因為幽靜的空間,不會被干擾,讓原本在廈門進行大型景觀規劃的他們突然覺得,「何必捨近求遠」?也產生將父親楊英風基金會遷到金門的構想。

 楊奉琛指出,可以將文化園區按照文化、藝術、經濟分區塊駐紮;林務所則可讓台灣相關創意大專學校進駐,成立創意研發中心。如果產官學能彼此協助,他們有把握讓金門成為文化創意中心,讓金門直通世界。他建議要由世界的觀點看金門,也要由大陸的視角看金門。

 對於楊奉琛等人對金門的厚愛,縣長李炷烽表示,求之不得,不過,國內法律太繁鎖,拘限了藝術的相關發展。李炷烽指出,金門的發展應與廈門,尤其是福建的發展協調,要彼此互補,也有人認為,金門像是福建的鼓浪嶼,可以朝遊憩觀光的島嶼發展。

 負責過「鶯歌再造」計畫,讓鶯歌陶瓷街重生的文化大學市政及環境規劃學系教師傅茹璋表示,她曾於民國八十年與淡江大學來金針對地區資源做調查,也曾幫金門進行遊憩資源調查,民國八十四年進入鶯歌鎮,推動「鶯歌再造」,是台灣推動文化產業、社區總體營造的第一波、第一代,她特別以產業帶動一個城市發展做經驗分享。

 傅茹璋認為,如果把金門當做產品的話,從市場、組織面、管理、設計都要進行創新,重新再做思考、分析。金門有兩岸關係鬆綁的優勢,廈門雖然自稱有閩南文化、特區文化優點,但她在廈門,看不到所謂的閩南文化,而在金門卻到處可見。她認同支持在金門成立設計創意、研發中心,對於在追求都市化的現象下,金門能保有這麼好的環境,認為相當難得。

 楊奉琛等人說,金門需要決定它的發展走向,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現在是一大契機。兩岸戰爭早已成往事,打完國共戰爭,眼前要打的是「文化戰」,「精緻文化、文化創意產業」,正是可以超越大陸的地方。

 一九二六年十二月四日出生於台灣宜蘭縣,一九九七年逝世於台灣新竹的楊英風,是國際知名的雕塑大師。曾先後求學於日本東京美術學校(現國立東京藝術大學)、北平輔仁大學美術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藝術系,並於六十年代前往義大利國立羅馬大學雕塑系及羅馬造幣學校進行藝術研究。除了曾於國立藝專、淡江、銘傳等大專院校作育英才,並且出版二十餘冊藝術作品文集、舉辦海內外數十次展覽。一生創作千餘件漫畫、版畫、雕刻、雷射藝術、景觀與建築規劃等各類藝術作品,獲獎無數。

 楊英風在父親的建議之下,考進東京美術學校建築系就讀,不僅修習了建築、雕塑的專業技術,更了解建築材料學、環境學與氣候地域和人類生活環境的關係,因而啟發他對「環境」、「景觀」的重視。

 回國投入花蓮大理石廠的建設後,他了解到大自然雕刻太魯閣山水,藝術家的石雕作品呼應著大自然,因此,楊英風於七十年代提出「景觀雕塑」此一開創性的觀念:即是體認到雕塑藝術的「景」是一個「外在的型」,必須與週遭的自然環境相應相融;而「觀」字是人類「內在的精神狀態」,人類倫理生活深受自然、宇宙的影響。所以,他終其一生以自然、樸實、圓融、健康的生活美學為景觀雕塑創作之核心精神,藉此提昇、改善生活環境與品質。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