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中二十四節令鼓社團緊鑼密鼓迎校慶
鼕、鼕、鼕!金湖國中校慶即將來到,學校「二十四節令鼓」社團團員利用星期假日返校進行密集的練習,希望在十二月四日校慶慶祝大會這一天獻上祝福,展現學生多才多藝的一面,以及創造優質校園文化特色。
教育部九十七年度推動教育優先區計畫~補助學校發展教育特色,金湖國中今年推動二十四節令鼓社團實施計畫,招募該校七至九年級對二十四節令鼓有興趣學生,或是就讀國小有基礎的三十名學生,成立二十四節令鼓社團,培訓團員對節令鼓打擊技巧,並聘請來自台北縣八里國小教師林玉瓏,以及開瑄國小老師李榮商和洪慧貞到學校指導、訓練。
二十四節令鼓的緣由係為中國農家作息的依據,是先民智慧的累積,也是極具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為旅居馬來西亞華人刻意保存的文化之一,並加以發揚。二十四節令鼓就是在這樣的環下,在一九八八年創立,並於一九九七年首次引進台灣。開瑄國小為了弘揚中華文化,傳承民俗技藝,在九十三年初成立「傳統大鼓隊」;近年來,開瑄國小傳統大鼓隊參與金門地區各項重大活動開場表演上百場次,為其活動增色不少,也贏得好評與肯定。
金湖國中今年初成立二十四節令鼓社團的實施目標有下列各項,與開瑄國小成立傳統大鼓隊「充實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內涵,弘揚中華文化,傳承民俗技藝,貫徹一校一樂團教育政策,啟發小朋友律、學習與人合作,培養團隊紀律與團隊精神」的宗旨,十分的相符。
─推廣民俗體育教學,提供學生豐富的休閒育樂內涵。
─提供學生多元學習機會,提升學生豐富藝術與人文素養;涵養個人健全心性。
─發揚中華文優秀文化,薪傳民間技藝。
─融合九年一貫教育,培養學生多元技藝。
─推動「一人一樂器,一校一藝團」活動。
─創造優質校園文化,發展學校特色。
據載:二十四節氣就是地球繞日公轉軌道上的二十四個點,反映一年之中各個不同時期的氣候寒暑變化。二十四節氣的名稱,除了四立與分至合稱的八節,表示季節變換及劃分四季外,都是反映氣候寒暑變化及耕耘播種之農時等來命名,相當具有與農業生產緊密結合的特點。它的名稱分別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從前的人為了便於記憶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及順序,於是將每個節氣名稱取一或二個字,按次序組成歌訣如下:「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以及近期密集練習下,金湖國中二十四節令鼓社團團員對節令鼓打擊、展演技藝和團隊默契,隨著響亮的「鼕、鼕、鼕」鼓聲,團員的技藝一天一天的進步,架勢十足。十二月四日是金湖國中校慶,也是學生展現多才多藝的最佳機會;當然,湖中二十四節令鼓社團團員是要上台表演一番,將所學技藝成果展現在來賓、家長和全校師生面前,作為祝賀校慶的獻禮。
金湖國中希望藉由鼓藝傳承中華文化,據表示,二十四節令鼓為不同的節令賦予不同的鼓點,配合肢體動作與隊形變化,形成一個大型的鼓陣;其次,以中國書法為鼓「刺青」,以二十四面鼓代表二十四節令,每一面鼓代表一個節令,以中國書法為鼓命名,賦予生命;另配備立鼓四個,代表春夏秋冬一年四季。
二十四節令鼓,是傳統鼓藝與音樂教育的結合,校方說,二十四節令鼓以音符記譜,簡單易學,並且符合九年一貫教育中藝術與人文的課程,培養學生多元技藝,創造優質校園文化特色。
金湖國中二十四節令鼓社團在校慶當天的展演,除了團員展現才藝的機會,也是評估實施成效,主要是看是否達到培訓學生二十四節令鼓展演之純熟技藝;提升學生對休閒運動的喜好,健全學生身心康;培養學生的多元智慧能力,建立正確的休閒觀;提供不同的民俗技藝體育發展機會,開發學生潛能;發展學校特色,豐富學校藝術與人文內涵,建構優質校園。
金湖國中創立,係遵照先總統 蔣公指示「試行延長國民義務教育」,於民國五十四年秋,在新市里(現金門高級農工職校現址)創校,定名為「金門縣立金湖初級職業學校」。民國五十五年更名為「金門縣立金湖初級中學」。民國五十七年全國延長國民義務教育,又更名為「金門縣立金湖國民中學」。民國六十三年奉令與金湖國民小學、幼稚園合併,從事實驗九年一貫制國民義務教育(在現金湖國民小學現址設校),名為「金門縣立金湖國民中小學實驗學校」。民國六十六年七月實驗屆滿,正名為「金門縣立金湖國民中小學」。民國八十二年七月奉金門縣政府核定國中部獨立設校,擇定於太湖南側金門縣金湖鎮新市里太湖路三段一號建校,並於民國八十七年二月份遷入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