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放流30萬粒文蛤培育海洋資源

發布日期:
記者: 張建騰/金沙報導。
點閱率:647
放流30萬粒文蛤培育海洋資源

放流30萬粒文蛤培育海洋資源

千粒蛤,萬粒蛤,灑貝入海增「豐度」;一陣潮,兩陣潮,迎波濯足笑彎腰!金門縣水試所昨天邀請述美國小的師生參與三十萬顆文蛤的放流活動,希望紮根生物多樣性及資源永續利用的觀念。

水試所長王漢文與水試所同仁、述美國小校長與述美國小師生,昨天在馬山海邊主持文蛤放流活動。王漢文告訴小朋友,地球只有一個,但因為地球暖化的因素,資源越來越少,因此必須借由放流活動,有效提昇海中的資源。他表示,文蛤是很有營養的食物,有蛋白質,有磷,有鈣,常吃有益健康。

陳為學表示,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工作,希望金門更好,地球更好。根據水試所的說明:人類對海洋的汙染和破壞,已經嚴重危害海洋生物的生存與生態平衡,近海貝類族群的豐度也受到影響,數量大為減少。 

潮間帶的採集,自古就是官嶼里的經濟活動。為了推動生物多樣性及資源永續利用,水試所配合金門縣政府的政策,由台灣引進了文蛤貝二千餘台斤(約三十萬粒),在官澳、青嶼實施放流,並邀請述美國小代表官嶼里參加,希望增加海域貝類族群的豐度。

水試所指出:文蛤的別名包括「粉蟯」、「蟯仔」、「蚶仔」、「蛤蜊」。肉味鮮美清甜,富含蛋白質、鈣、磷、鐵質,以及微量元素。

根據相關報導,文蛤會潛藏在泥沙中,在退潮時以短短的口管濾食浮游生物。牠們有厚實及光滑流線型的表殼,退潮後潛藏在五到十公分的地方,但卻不容易因為浪潮淘沙而暴露行蹤。水試所的人員表示,與花蛤相較,文蛤較黑,分布的地方距岸較遠。

昨天的放流活動,選在下午三點多的漲潮時分,水試所人員指導述美學童努力擲遠,讓文蛤苗可以落在適宜生存的海域。丟不遠的,只好冀望潮汐將牠們帶走。

小朋友們奮力丟出的文蛤苗,在海水中產生一泡又一泡的水花;空中是密匝的黑點,水中是繁多的白點;剎那間的上拋與下墜,帶出了許多樂趣。漲潮時的海水,一陣又一陣,淹過了腳目,也讓小朋友們一陣驚,一陣喜;驚的是打溼了鞋襪,喜的是親水的感覺,許多小朋友最後都除下鞋襪進行放流。

當放流活動進行時,有來自大陸大嶝的觀光船進入后嶼和天摩山近到直逼馬山海岸,直到船隻所能進入的極限,並與岸上的人員進行兩岸對話。岸上的人聽到對方來自大嶝,船上的人聽到對方正在放流;不過,不知道生物多樣性及資源永續利用的觀念,是否是兩岸可以達成的共識?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