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特載〉建設金門為第二個香港◎溫芳伯

發布日期:
記者: 報導。
點閱率:460

前言

鄧小平南巡時,有人介紹說:「香港如何繁華、人民富裕、生活自由、幸福快樂。」鄧立刻反應說:「既然這樣,那中國沿海應多打造幾個香港。」走資派的鄧小平,他的理念就是要使中國人同香港人一樣過繁華生活,故要多打造幾個香港,再帶動全國人民過香港模式幸福快樂生活。他也曾說:「中國要富起來,應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再由這一部分富人,帶領全國人民富起來。」自從「改革開放」後,有江澤民、胡錦濤兩位領導,依鄧的理論腳踏實地,建設國家,近廿年來單就中國交通建設之廣與普及,可說史無前例,近日報載「中國擁有一百萬美元以上的富人,已達四千六百萬人。」(台灣只有二千三百萬人),這群富人,將必要帶領全國人民富起來。我們要建設金門為第二個香港,理應早就要動起來,現在再不做,金門及台灣人民大眾幸福要落後大陸。國家建設與經濟成長是成正比的,前總統李登輝自後四年總統起,至阿扁總統八年,這十二年黃金時段,則無任何新的建設規劃,現在馬總統則無建設工作可做,他也沒有國家建設的思維細胞,在這停止與經濟不景氣情形之下,廠商出走,富人遷籍,工人出國打工,即使核四完工,則無人用電,(阿扁毀核四有理),屆時後悔,徒嘆奈何!經國先生說:「今天不做明天會後悔」。台灣的領導人勇敢的站出來,打造金門吧!在這經濟不景氣的情形下,就是要大量投資建設,有建設可帶動景氣,長榮老闆張榮發說:「經濟復甦要到2012年,」真的發動建設金門,經濟復甦後的榮景要勝過香港。

打造金門

 金門是個島嶼,最需要的飲用及灌溉用水,以及水、空交通,經濟發展依賴大陸,故建設金門首重解決飲用及灌溉用水,以及水、空交通問題。首件要做的:金門與大嶝島建海底隧道或建跨海大橋,由專家勘測決定,以經濟實用為佳,這條通路要能通汽車、火車,循此線路,建立引水管線,供水量要符合大小金門飲用及灌溉需求;再就建立空中交通的飛機場,這飛機場地理位置,就是金門東北山外與溪邊這塊平地,原有舊飛機場地,此處面積足夠建一個國際飛機場,興建飛機場要現代化,即使歐洲最近新研發乘坐八百多人大飛機也要能起降,飛航線有接觸大陸,兩岸洽商應可;水頭建碼頭:水頭位在大小金門相對大金門處,此處水深且穩定,宜建深水碼頭,是個良好港口。這三大交通及飲用水解決,其他週邊工程好辦。

大小金門築橋引水;利用潮汐發電,原稱雙鯉湖,現改名慈湖,並已築堤,此處可試辦潮汐發電,金門週邊是海,潮汐發電理應可行;風力發電也是選項。

 土地重劃

 八二三砲戰停戰後,戰地民眾自台灣遷回金門後,要求政府做:1、設立戶籍,核發身分證。2、編訂街路門牌,書信送到收信人家戶。3、丈量土地,核發土地權,保障權益。國父孫中山先生實業計畫有言:每當軍事收復地區,就要做上述三件事、中華民國直到八二三砲戰後,戰地民眾要求政府才做。然大陸至今已六十年,還不知道要做。

金門戶籍和街路門牌編訂及書信送到收信人家戶,已和台灣一樣,有關土地,還要大大的下功夫,原先僅辦土地登錄,核發土地權狀,現在就要「土地重劃」。土地是一國之本,先有土地文明,法制才能隨著土地文明而文明,國人才有文明。住在金門的大眾要能文明,要首推土地重劃,土地重劃的遠景最低要求,能觀察到後百年的發展,故要聘請有遠見專家來規畫,土地用途最為重要,土地規畫成功,社會榮面升起,如機場用地,港口用地,道路用地,住宅用地,商業用地,工業用地,農業用地……等規畫得清清楚楚,土地與權利人的界限,如同刀切豆腐,刀過之痕,就是雙方的界限,由主管地政單位訓練技術人員執行,台灣有豐富的技術專家,要做到每一寸土地有它的用途,每一寸土地要有主人,(自然人,非自然人),每一寸土地要評定其價值,每一寸土地要有人管理,有了完整的土地規畫,製作完善的地籍圖,依據地籍圖來執行土地重劃,這是一項相當大的工程,依據不同用途的特性進行土地的開發,美哉!遠景在望。日本對國土有完整規畫與開發,目前她是全球最佳財經體制排行第二,全球債權國連續十七年第一,使用替代能源全球第一。

後話

土地規畫有遠見,法令規章人性化,打造兩個和平共處的社會,建設金門盡量做到BOT來承擔,無論兩岸及全球有意來投資建設企業家,均深表歡迎參與,不限於「本土化」的狹小理念,我們要做到地球村國際化。

觀光已有豐富的戰地資源,這不以為滿,因土地狹小,不足發展重工業,因地制宜,理應研發各類藥品,各種醫療器材,如「脈沖光」等一系列產品,還有香水、膠原蛋白、化裝術,甚至資訊工業等。李縣長曾去澳洲參觀畜牧業養牛,牛要草料,培育草料要水,金門缺水,上述引進大陸之水勢所必要,中國人聰穎,只要有後台力量支持,世人能辦到的,他比世人辦得更好。

徐蚌會戰後,胡璉將軍轉進江西,就在江西補充兵員,經由廣東轉往金門,正好迎接1949年10日25日金門古寧頭一役,浴血三晝夜,一仗定江山,才有台澎金馬六十年來的安定,我江西補充兵員,多為農家子弟,站在最前線,體能好,鬥志力旺盛,拚殺之中犧牲慘重,筆者也是參戰新兵一員,胡璉將軍已故三十一載,八十歲的我,腦子已經一片空白,不知還要說些什麼?

(作者為服務金門十餘年老兵)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