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海域養殖牡蠣最佳溫床

金門地區臨界大陸,底質泥沙有機物質豐盛,又無工業污染,是養殖牡蠣之最佳場所。
金門地區臨界大陸,受兩方雨水之灌注,底質泥沙有機物質豐盛,且潮差大、潮間帶廣,乾潮時海床裸露長達四至五小時,可直接吸收陽光促進低等生物等繁殖與有機物分解,故餌料豐富,牡蠣生長快速,又無工業污染,是養殖牡蠣之最佳溫床。
牡蠣是一種對鹽分、溫度適應性很廣的二枚貝殼,幾乎分佈於全世界熱帶、寒帶的海域裡,外型右殼小面薄,左殼大且成凸形,以左殼附著堅硬物體表面,個體經由鰓的纖毛運動,使周圍的水流經鰓絲間過濾,攝取浮游生物而成長。
牡蠣肉質甜美,營養價值高,素有海乳牛之稱,且是動物性蛋白質中唯一屬於鹼性的食品。
在傳統石蚵養殖的振興上,由於海蚵的養殖在金門地區已有四百餘年的歷史,是金門重要且深具文化特色的產業,蚵民佔漁業比例最高。如何提高蚵民素質和海蚵經濟價值,成為金門縣水產試驗所重要工作。
水試所指出,發展淺海海帶與單體牡蠣養殖,鼓勵漁民多角化經營並從事加工生產,希望增加漁民經濟收入,改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