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縣籍藝術家李錫奇榮任總統府國策顧問

發布日期:
記者: 楊水詠/綜合報導。
點閱率:405

金門縣籍藝術家李錫奇(見右圖),是一位嗅覺靈敏的藝術家,深具生活性,且善於運用這稟賦,故經常被稱為畫壇變調鳥。他與台灣九位藝文界人士,同為獲聘為總統府國策顧問,金門鄉親與有榮焉。從旅居台灣開始,李錫奇對家鄉金門念念不忘,特別金門解嚴以後,他時常帶領兩岸藝術家到金門,也為金門留下許多珍貴的藝術作品,刺激了金門的藝文活動,最大的心願,盼能為金門家鄉催生、建立一座金門現代美術館。
出生於1938年的李錫奇,金門古寧頭北山村人。1955年,他保送入台北師範學校藝術科。常嘆命運捉弄人的李錫奇,於1958年自北師畢業,他在臨上船返鄉前,決定留在台北。這個決定,可能是基於對故鄉不愉快記憶的排斥,可能是對藝術追求、學習環境的考量;而他對藝術的追求,卻在數十年後,結成豐盛累累的果實。他曾說,如果沒有「八二三」,他可能就回到家鄉教書、終老一生了。
談起李錫奇的現代繪畫藝術,他的出發點是來自民間和傳統的民族因素的潛在影響外,也受到來自西方世界的現代藝術的顯在吸引。而且,他由金門的鄉土出發,交錯在中國歷史滄桑中的文化感悟,構成了畢生繪畫的宏大背景。同時,在台灣開放的藝術氛圍中成長的歷程,又給了李錫奇對現代藝術的多元選擇的可能。
十九歲時,李錫奇就與陳庭詩、楊英風等人創立「中國現代版畫會」,二十出頭已參加國際性展覽,藝術創作的精湛表現;他的作品在全球各地展出並被珍藏,也曾應聘香港大學客座教授。2006年出版的《台灣美術家名鑑》,羅列重要當代美術家檔案,金門籍僅李錫奇一人。
據載,從最初的《失落的阿房宮》、《落寞的秦淮河》、經過《月之祭》系列、《大書法》系列、《後本位》、《浮生十帖》及此次《本位‧新發》的漆畫系列,李錫奇一直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尋求自己歸屬於民族本位的藝術獨創性,並越來越專注於來自民間和傳統的形而下的藝術語言,以及越來越強烈感悟到形而上的現代精神,把李錫奇的現代化藝術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峰。
李錫奇是台灣現代版畫會創辦人之一,他於1969獲得台灣畫協會「金爵獎」、1969日本第五屆「國際青年藝術家展評論家獎」、1970菲律賓「第二屆亞洲版畫展 第二大獎」、1977台灣文藝協會「文藝創作獎」、1983台北市立美術館「第一屆國際版畫展韓國湖巖美術館獎」、1985台灣美術協會「第五屆金璽獎」等國際性藝術大獎。
風起水湧│李錫奇藝術展,本月十三日將在大陸廣東美術館舉行。1973年以後,他開始從中國書法裡找到了嶄新視覺語言的質素,嘗試草書的入畫與純粹線條的構成。在現代結構與原始圖騰交替融匯之中,追求濃稠漆黑的寂寥與滄桑。今年值逢古寧頭戰役爆發一甲子(六十年)之際,金門縣籍俊彥李錫奇在藝術領域,充分發揮他的才華,在國內外藝術界發光發熱;此次,他獲聘擔任總統府國策顧問殊榮,金門鄉親引以為榮,且認為實至名歸,並認為以他藝術家的宏觀角度和思維,為國獻策,必然會對國家、金門的藝術發展作出貢獻,增進全民福祉。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