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昆蟲無限光彩林務所裡展現繽紛的生命

林務所出版解說摺頁,介紹繽紛的生命
早晨天剛亮,翅膀沾著露水的豆娘,正等待太陽升起;太陽升起時,水黽在水面滑動,捕食小蟲,曬夠了太陽的蝴蝶,則是花園裡的舞姬;太陽下山時,台灣大蟋蟀「唧、唧」求偶,台灣窗螢則熒熒求配-這些都是金門縣林務所裡,繽紛的生命。
金門縣林務所為了進行金門地區生物多樣性復育暨棲地改善,去年先以林務所園區為範圍,委外進行資源的蒐集及資料;部分成果,目前已做成摺頁,主題為「繽紛的生命-金門林務所生物多樣性」。
在摺頁中,介紹了十一種白天可見的生物、十種晚上可以見到的生物。林務所白天可見的生物包括:蜻蜓與豆娘、蝴蝶、蛾類、水棲半翅昆蟲、螳螂。晚上會出沒在林務所的生物包括:蛙類、爬蟲類、蟋蟀、羽化的蟬和蜻蜓、螢火蟲、龍蝨。
在林務所可見的蜻蜓與豆娘包括:彩裳蜻蜓、薄翅蜻蜓、青紋細蟌。彩裳蜻蜓可說是最美麗的蜻蜓,飛行緩慢而優雅;出現時,華麗的花紋容易被誤認為蝴蝶。彩裳蜻蜓的雄蝶十分好鬥,只要有同性經過,就會將對方驅離自己的領域。
薄翅蜻蜓的身體特別輕盈,牠們會藉助上升氣流,長時間停在空中;當氣壓低,快下雨時,則會大量聚集在空曠的草地上盤旋捕蟲。牠們會隨著鋒面集體南移或北遷;夜間經過海面時,則會被漁船的燈光吸引而聚集。
青紋細蟌是小型豆娘,在林務所的幾個水池,都可以看到牠;牠是飛行技術高超的肉食昆蟲,蒼蠅、蚊子都是牠鎖定的對象。
林務所的蝶類有:玉帶鳳蝶、青帶鳳蝶、金門紫斑蝶。金門紫斑蝶是台灣看不到的蝴蝶。當牠合起翅膀時,看起來是不怎麼起眼的褐色;當牠展翅時,則會閃耀美麗的藍色琉璃光澤。
林務所的代表性蛾類有黃刺蛾和四目黑天蛾。黃刺蛾的幼蟲體色為綠色加紅斑還點綴著藍紋,構成「我很毒,別碰我!」的警戒色;身上如仙人掌般的尖刺會分泌毒液,讓碰觸者有錐心刺骨般的疼痛。四目黑天蛾又叫「楓蠶」,看起來很可怕卻沒有毒;數量多時,牠們會把整株楓香的樹葉吃光;牠吐的絲叫「天蠶絲」,可以用來製成釣魚線。
林務所代表性的水棲半翅昆蟲有負子蟲和仰泳樁。負子蟲的雌蟲會把卵產在雄蟲背上;這麼一來,負子蟲的爸爸們不管用餐、游泳,都得揹著卵,直到孵化為止。仰泳樁顧名思義,游泳的姿勢就像仰泳。
寬腹螳螂在閩南話中被稱為「草猴」,容易飼養,捕食能力也強,曾經被人類大量飼養,用於抑制農業蟲害。
林務所的「夜間部」生物包括:小雨蛙、澤蛙、黑眶蟾蜍、雨傘節、金龜、台灣大蟋蟀、台灣窗螢、點刻三線大龍蝨;還會有羽化中的薄翅蟬、蜻蜓和豆娘。
春末夏初,林務所的積水處,會有小雨蛙洪量的叫聲。澤蛙的上下唇有八條左右的深色縱紋,很像泰雅族的黥面。黑眶蟾蜍除非生命受威脅,否則不輕易分泌毒液;有人覺得牠長得噁心,但牠就像塗了黑色眼影、脣膏及指甲油似的,也有可愛的一面。
雨傘節是陸生毒蛇中,毒性最強的蛇類,但性情溫和;只要不要主動傷害牠,就不必擔心會被咬到。金龜在台灣地區已經很罕見,在金門林務所卻有穩定的族群;牠們頭部有金黃色花紋,有些個體會有黑化的現象,因此也被稱為「烏」龜。
台灣大蟋蟀是金門最大型的蟋蟀,也是台灣唯一一種會挖地道的蟋蟀。台灣窗螢的綠色光芒是持續發亮而非一閃一閃;春秋兩季可以看到牠們穿梭林間。點刻三線大龍蝨在台灣相當稀少,在金門林務所則有不少族群量;牠有「水龜」和「水蜈蚣」等別名。
根據「金門林務所生物多樣性」摺頁上的解說,春夏兩季,日間的林務所會有蟬鳴、蝶舞及各種生命的大合唱-這些繽紛的生命,等著人們前去探索;夜間的林務所,會有金蟬脫殼、螢光點點、跫吟蛙鳴等生態行為,因此也可以說是越夜越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