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籌建胡璉紀念館引來大陸學者熱烈迴響
金門各界發起籌建「古寧頭戰役紀念廣場」(亦是「胡璉將軍紀念館」)計畫,經媒體披露後獲來自大陸上海師範大學法政學院教授洪小夏熱烈迴響關注,他非常認同金門地方父母官李炷烽,將戰爭紀念與和平追求相聯繫的高瞻遠矚作法,並將於近日偕同福州好友楊子江來金拜會與交流。
上海師範大學法政學院教授洪小夏,由媒體報導得知金門擬籌建「古寧頭戰役紀念廣場」計畫(亦是「胡璉將軍紀念館」),他親筆書信給李縣長表達他的看法,他指出,金、廈唇齒相依,他對此項計劃樂觀其成,且願提供他手頭擁有一份當年解放軍陣亡者的名籍等資料,貢獻己力。
洪小夏贊同將戰死者的名單刻在紀念碑上,盼藉由此讓大陸很多死者親屬也能在戰後六十週年親自到金門來祭拜掃墓與追思悼念親人;提及當年戰死名單要齊全,洪小夏認為是件不容易的事,因為兩岸隔絕、當年大陸方面也不清楚登陸島上解放軍的生死詳情。
身為研究歷史的大學教授洪小夏表示,當年大陸方面之所以將島上參戰者均視為陣亡,並通知家屬死訊,直到1987年台灣開放老兵回大陸探親,才知道許多人當年並未陣亡,但倖存者的準確數字與姓名,因時間久遠,機構變遷,並無一個單位來負責登記、統計。
洪小夏表示,當年陣亡者的名單很難求全,求準;如果將未死者寫成死者,是否會引起爭議?其次,如要刻名,他認為還涉及死者姓名權的問題,似應徵得死者親屬的同意,他認為,此事還需加以協調、商妥善理才好。
洪小夏說,他身為一名史學工作者,早就在關注60年前的那一場戰爭,前年他寫了一本關於古寧頭戰役的書<血祭金門>,他特別寄了一本給李縣長,並希望到金門戰地踏訪,這也是他多年願望,並希望早日與好友楊子江結伴成行,來金探尋歷史軌跡。
目前定居在上海的洪小夏在寫給李縣長信函中也表達,海峽兩岸終於「三通」願望都可以實現。他希望與金門父母官李縣長見面的願望可如願,共同溝通交流。今年十月二十五日為古寧頭戰役六十週年紀念,據了解,金門各界籌建的「胡璉紀念館」,擬建地在古寧頭林厝砲陣地,預定在明年完工。
胡璉將軍為政府遷台後首任福建省主席,也是首任金防部司令官,在民國三十八年、四十六年曾兩度主持金門軍政,帶領軍民先後締造古寧頭大捷、八二三砲戰勝利,粉碎中共進犯台灣的迷夢,奠定台海五十年來的安定建設基石。胡璉在主持金門政務期間,並致力闢建公路、興修水利、植樹造林、廣設學校、開發農村經濟、創建酒廠等,打下金門海上公園的基礎,金門鄉親民眾尊其為現代金門「恩主公」。
胡璉字伯玉,陝西省華縣人,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先後參加北伐、剿匪、抗戰、戡亂,戰功彪炳,歷任陸軍第十一師師長、第十八軍軍長、十二兵團司令官、福建省政府主席兼金防部司令官、第一軍團司令、陸軍副總司令、駐越南大使、總統府戰略顧問,民國六十六年六月二十二日病逝台北,享年七十一歲。而其遺言交代「海葬大小金門間,不開追悼會,魂依莒光樓」,風範永垂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