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投入草種研究農試所要打造金門品牌

發布日期:
記者: 張建騰/金沙報導。
點閱率:649

 金門農試所正在進行草種選種研究,目標是要建立最適合在金門培育的草坪品種,並將技術移轉給農民;試驗中的草種約有三十幾種。
 研究的主辦人是金門農試所所長胡錫載,協辦者為郭志銘。承辦這項計畫的農試所人員郭志銘表示,種草皮也可以賺錢,這是金門本地農民過去比較欠缺的認識;金門縣的草皮,向來仰賴進口,光是運費就多了四成,而且會衍生防疫上的問題;如果能選出適當的草種,輔導農民栽培,農民不但會有收益,還能降低生態環境的潛在危害。
 被金門農試所列入研究的草種包括:百慕達草、聖奧古斯汀草、百喜草、類地毯草、地毯草、假儉草、馬尼拉芝、高麗芝、日本芝、兩耳草、雙穗雀稗、馬蹄金、竹節草、鋪地黍、馬蹄金……。
 郭志銘表示,草種要在金門長得好,必須能適應金門環境中的兩大逆勢;其一為缺水及雨量不均,其二為冬季低溫。研究計畫是由去年二、三月開始,將於今年年底完成;選種的關鍵之一,要看越冬之後,草種是否依然能保持綠油油。
 這項研究的計畫名稱為「金門適合草種選種規劃及景觀生態之研究計畫」;根據計畫,總期程為九十七年一月一日至九十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計畫的起源是因為金門縣以推動觀光旅遊與生態保育為願景,每年為了滿足景觀、綠美化的需要,必須由台灣進口草坪、草籽與相關資材,金額達數千萬元,而台灣生產的草坪經長時間運輸到達金門,耗損率往往超過五成。
 執行這項計畫的主要目的,是要將台灣重要草坪品種與金門本地原生草種,建立性狀分類資料,選出最適草種,研究養成模式與維護管理技術。
 這項計畫分三個部份;包括:一、金馬地區最適合草坪品種之分類性狀分析與選種。二、最適合草坪品種養成模式與維護管理技術之建立。三、技術移轉及輔導農民投資生產成為地區產業,以滿足離島地區實際需求。
 研究中希望解決的問題包括適地適種的問題及防檢疫的問題。由於金門地區的氣候環境,土壤迥異於台灣地,現今使用的草坪品種,受氣候環境因素影響或人為維護管理技術問題,普遍表現不佳,有必要找到能適應本地環境的且易於維護管理的草種。
 此外,草坪若由台灣進口,必然潛藏防檢疫的問題;因為草坪、草種子或草塊中,可能會混雜外來的病蟲;例如小葉蔓澤蘭、福壽螺、刺桐釉小蜂(Quadrastichus erythrinae)等,都是由台灣夾帶侵入的生物,目前已經造成農業上的重大損失及生態環境上之重大衝擊;這些都是前車之鑑。如果金門的草坪能自給自足,就可以降低防疫上的風險。
 在草種的性狀分析與選種方面,國內景觀規劃設計能大量運用並正確選擇草坪品種的比例仍偏低,一個良好的草坪,從一開始草種的選擇,到草坪的建立、草坪維護管理,再到草坪的特殊管理;這四個環節都要能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因此,農試所在選擇草種的過程中,除了增加對外來引進草種的瞭解,對金門原生的草種也很重視,因為原生草種與本地環境有穩定的依存關係,對本地病蟲害的忍受度較高。
 選種之後,還要建立最適草種的養成模式與維護管理技術,然後將技術移轉給農民,輔導農民進行投資生產。
 郭志銘表示,目前研究還在進行中;若以已知的現況而言,百慕達草328號、419號等系列草種在冬季時表現較優良;結縷草在越冬時會有低溫休眠的情形;金門地方種的蔭指草耐陰性強,但生長情況稍受低溫影響。研究的草種中,有一種是向來被忽視的馬蹄金,它也是金門的本地草種,默默生長在太武山、山后民俗村等處。
 郭志銘表示,如果最適草種能順利選出,並將技術移轉給農民栽植,農民將可因為種草而有不錯的經濟收入。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