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盡得父親張再興真傳張國根賦予石頭生命力

發布日期:
記者: 蔡家蓁/金城報導。
點閱率:806

出生在金門雕塑世家的張國根,十歲就開始學習石雕,他習慣以石雕來述說對生活的感動,所以他的作品有寫實的動物、抽象的意境,每塊石頭到了張國根手上,彷彿蛻變成一件件有生命力的作品,他將感動藉由樸石來呈現,也希望將這份感動傳達給更多人。
張國根的石雕功力是源自於家學淵源?
 據曾經擔任張國根老師的縣長李炷烽透露,原來張國根的父親張再興,是來自大陸有「石雕之都」的福建省惠安,他終其一生都在金門從事石雕工作,且終身都在為花崗岩詮釋新生命,張再興的作品中,包含有太武山的「鄭成功奕棋觀兵處」、「擎天石室」、「古堡盤石」,以及舉世聞名的「毋忘在莒」刻字等。
 而張再興在雕刻「毋忘在莒」時,也不過才二十多歲,而他的這份才華手藝也傳承給他的兒子,張國根與張國榮兩兄弟都盡得父親真傳,先前父子三人還攜手精心雕琢金門石雕公園,傳為地方美談。
張國根表示,石雕的作品很費時間、體力,常常一件作品要花費數個月,且他一直記得老師曾告訴他,要掌握一樣材質,就要重複的練習,他當初將業界認為不易雕刻的南非黑剛石當作雕刻練習的石材時,有許多人曾經勸他放棄,但他仍不為所動,後來經過持續二十年的練習,他已能完全掌握這項石材的雕刻技巧,但他仍想挑戰其他石材,於是又改以其他石材為練習的對象。
此外,在雕刻的主題部分,張國根說,最早他以寫實、動物為主,後來覺得藝術離不開生活,所以轉而從生活找題材。投入石雕藝術逾三十年,張國根努力跳脫了傳統石雕的侷限,並將他所熱愛的中國古代詩歌,化為創作的元素,開創出融合新舊的獨特風格。
 此次在金門展出的作品就有「楚辭系列」、「水雲間組曲」、「時人拾得」和小品等三十六件新作,在歷史和生活中找題材,賦予各種堅硬花崗石藝術新生命。
 張國根獨特的作品風格,也讓他成為市場詢問度很高的藝術家,據悉,金門縣議會秘書長張忠民就珍藏一件他的石雕作品,許多看過的人,都印象深刻。
此外,張國根還精通易經,並出版紫微之裸 斗數【庖丁解牛】書籍,在他的部落格,現在還常出現有人慕名而來請他幫忙解紫微命盤,相當有趣。
 石雕創作需要智力、體力,堅持理想更需要無比的毅力,張國根的石雕作品,從不畫草圖、不做模型,一塊岩石,他總要細心構思,接著直接開鑿、刻磨,配合石材應有的肌理、量感,讓作品有新生命與感動,就是這份執著,讓他的作品樸實中更見真情。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