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小西門模範廁亟需整頓

發布日期:
記者: 李增汪/綜合報導。
點閱率:622

金城鎮小西門「模範廁」已指定為縣定古蹟,雖然金門縣文化局也立有告示牌,籲請鄉親勿傾倒任何廢棄物,共同維護、珍惜此一文化資產。但告示歸告示,「模範廁」週遭堆置雜物及雜草叢生,可一點也不像縣定古蹟。
許多鄉親喜歡利用週休二日前往村落或古蹟景點走走、看看,但看到小西門「模範廁」這款模樣,是既難過且失望。因為他們覺得,縣定古蹟不修護保持原貌也就罷了,但週遭雜草叢生和任意被堆置雜物,這就有些說不過去了。因而希望主管機關趕快著手清理週邊環境,讓縣定古蹟可以讓觀光客和鄉親更靠近欣賞它。
根據中國時報駐金特派員李金生在「金門歷史建築的故事」一書中指出,小西門「模範廁」,興建於民國六年,由小西門人吳朝枰(西元1854~1936年)所出資興建。
吳朝枰年少時在金門以討海為生,因海盜猖獗,生存不易,遂於三十多歲至印尼蘇門答臘盛產玻璃的海港「阿沙漢」,以苦力賺取生計,後改行經營菸酒生意致富,近五十歲時,返鄉興建三幢二落大厝(第一幢興建的是位於三幢中最右邊,於德宗光緒二十九年(西元1903年)落成,因屋前原有之「屎礐坑」(早期之公廁,將所收集之水肥,用於灌溉農作),有礙觀瞻、臭氣沖天,因此說服屎礐擁有人,另於村西南購地興建。一來解決自宅屋前視覺與氣味的問題;二來讓小西門的環境衛生獲得改善,備受村民肯定,因此提名「模範廁」,如今仍可在立面看到模糊的字跡。吳朝枰依照原本屎礐的使用的戶數,設置廿二間廁所,廿二座收集池,一戶分配一組,分別管理自己的廁所衛生與收集池的水肥,而吳朝枰則規劃有屋頂的為自用(編號1、2),早期水肥對農家耕作十分重要,當屎尿收集不夠時,還會將牛屎、豬糞、下雜魚等傾入收集池內發酵;另也有將海邊之爛土漿,混合鹽水倒入,當「克難肥」之用。
吳朝枰自印尼發達後,改名「吳錦章」,不僅回鄉興建宅邸,晚年寓居於廈門鼓浪嶼的兩幢洋樓,逝於民國二十五年,享年八十三歲,次年農曆四月運棺返回故里,埋葬於今小西門聚落。吳朝枰的長子(吳廷金)曾冊封為印尼「甲必丹」(kapitan),在僑界享有崇高之榮譽,目前孫子吳光權住於興建的二落大厝中。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