鸕鶿大軍壓境數量破萬
金門縣野鳥學會昨日欣喜的表示,金門冬候鳥鸕鶿目前已經突破一萬隻,堪稱是世界級的賞鳥景觀,歡迎大家有空都能到慈湖來賞鸕鶿,欣賞這群黑羽軍翱翔天際的優美神態。
金門縣野鳥學會表示,該會理事許永面日前在進行冬候鳥鸕鶿田野調查時,計算歸巢的鸕鶿數量,發現數量竟高達有一萬一千隻,這項紀錄已打破往年的紀錄,再度見證金門是鳥類的樂園。
金門縣野鳥學會創會理事長莊西進表示,目前是鸕鶿的高峰期,有興趣的民眾可以在慈湖的觀景平台、林湖路中間的田梗邊小路或是南山林道由湖下往慈湖的方向入口附近,任意觀賞鸕鶿大軍的姿態。
而賞鳥時間以下午四時三十分至五時三十分為最佳時段,四時開始其實就有回來的鳥群,但數量較少,其中,五時至五時三十分的數量最多,鳥會特別把最近的鸕鶿鳥況訊息和大家分享。
野鳥學會說,金門鳥類資源豐富,據統計約有二八○多種,其中,每年十月至隔年三月來金渡冬的鸕鶿,因數量眾多、體型龐大、極易觀賞,成為金門深具推廣價值的生態旅遊資源。
全世界的鸕鶿共分為六個亞種,包括:「sinensis」、「carbo」、「hanedae」、「maroccanus」、「lucidus」、「novaehollandiae」。
在金門渡冬的鸕鶿,則是「sinensis」亞種,主要分布在歐洲及亞洲等地,繁殖於比利時、荷蘭等中歐國家,並向東延伸到裏海、黑海、西伯利亞等水域地帶;向南延伸到印度半島、中國大陸等地。
鸕鶿主族群在出巢前,會有一隻成鳥先飛赴覓食的金廈海域略作觀察,待折返後,整個族群才開始列隊出巢。起初離巢時,大批的鸕鶿在棲木的上空紛飛雜亂無章;但飛行一小段時間之後,隊伍隨即逐漸成形;出巢的隊伍會編列成「∣」字形或「人」字形,在鳥群中相當容易辨認。
鸕鶿以捕食魚類為主,分為單獨與群體補魚二種。日間零星停棲在各水體中的鸕鶿,以單獨潛水捕魚為食;群體捕食以來回尋覓或繞圈子圍捕等兩種方式。另有捕食的行為模式,係漂浮水面時,伸展雙翼遮蔽光線誘引魚兒,而加以捕食。育雛時,親鳥會將魚存放喉中,讓雛鳥伸長頸子到嘴中取食。
其通常潛水深度為水面下1│3公尺,時間為30│45秒,有時則潛水達9.5公尺深,潛水時間也有達71秒之記錄。潛水後常站在岸邊或樹上,展開雙翼曝曬羽毛。牠們飛行時大抵成縱列群飛,在水上則多貼近水面飛行,陸上則多在高空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