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園鹽場風華與滄桑文化局舉辦文化志工培訓
金門縣文化局昨起一連兩天假西園鹽場文化館舉辦「西園鹽場文化志工及館舍經營管理人才培訓課程」,邀請走入學者專家引領參與學員西園鹽場的滄桑歷史,以增進對於西園鹽場文化館的歷史、背景、文化意涵、鹽業產製等領域有深入的了解,並進而逐步培育永續經營之在地文化團隊組織人才。
由文建會、縣府指導,本縣文化局主辦,金沙鎮公所、西園里公所、西園社區發展協會協辦這項培訓課程,共有對文化館經營管理、在地文史工作有興趣之鄉親等四十多人到場參與。
昨首日課程由縣籍文史學者黃振良、楊天厚老師講授浯洲場(西園鹽場)的歷史、滄桑歷程,金門縣文化志工隊陳森照隊長,分享自身文化義工組織的經驗與歷程,烈嶼鄉文化館林媽騰長年義工,講授在烈嶼鄉地方文化館的經營經驗與酸甜苦辣。
文化局長李錫隆表示,鹽業是金門早期最重要的產業文化,史載:「金門之建場徵鹽,始自元朝大德元年(1297年) …」,場轄十埕至今已有七百餘年歷史。歷經歲月的變遷,而現今唯一存在的鹽埕舊址,就是「西園鹽場」。
在民國初年,金門尚餘三處鹽場,民國二十二年春,福建鹽務管理局令剷除僅存之三處鹽場,鹽場一度荒廢。至民國二十七年日軍佔領金門,改建西園鹽場,才再度曬鹽。抗戰勝利後不久,金門在戰地政務的治理下,恢復了西園鹽場的鹽業生產。但因鹽業產製不敷成本,經營困難,於民國八十四年七月一日宣佈關閉西園鹽場,劃下了七百餘年金門鹽產業的休止符。
浯洲場的設立是金門歷史與文化的發軔,更是金門最早由政府設立的行政機構,李錫隆說,鹽場的設立與金門的開發緊緊相依,是金門先民賴以維生的主要產業,與金門的興衰歷史息息相關。鹽在浯洲雖然已經停止生產,但一千多年的鹽業歷史,卻不容從金門的發展史上消失,金門鹽業的發展與經營,正為先民開發金門的艱辛,作一個歷史的記錄與見證。
而現今之「西園鹽場文化館」是使用西園鹽場舊建築群,以恢復舊有的閒置再利用的精神,配合文建會地方文化館之計畫,於九十七年一月二十三日所成立的地方文化館。西園鹽場充分反映了金門傳統產業文化的史頁,與金門的發展歷史緊緊相依;在文化館舍硬體及展示設施設備設置完善之同時,特配合「地方文化館第二期計畫」之執行,辦理西園鹽場文化館舍經營管理人才及文化志工之培育訓練課程,以提升後續館舍營運管理服務素質與效能。
「西園鹽場文化志工及館舍經營管理人才培訓課程」今(八)日課程將邀請到鹽光文教基金會—梁佳美博士「臺灣鹽業的再生產策略與困境」專題講座,西園鹽場老職工何肅禎、黃天平先生,口述在西園鹽場工作的歷史歷程,林務所陳西村先生以西園鹽場豐富的生態為內容,介紹給學員,並帶領學員親身體驗西園鹽場生態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