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專家實勘浦邊貝塚文化遺址
民國八十三年間發現,推測距今約三、四千年的「浦邊貝塚文化遺址」,金門縣文化局昨日特別邀請到這項文化遺址的發現者—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陳仲玉教授、台北科技大學邵文政教授前抵金沙鎮浦邊貝塚文化遺址現場,針對浦邊貝塚遺址後續的保存和維護計畫,溝通後續的意見和維護方案。
本縣文化局長李錫隆表示,隨著金門近年來急劇大量開發及地表大規模土地重整,各項人文史蹟遺址遭受到有形無形的干擾與破壞,如何教育下一代重視金門歷史的沿革和發展,並喚起社區居民對於地方既有文化遺產的重視與保護觀念,實具深遠意義;像其它的文化資產一樣,屬於全民的史前文化遺址,是瞭解一個地區開發,以及變遷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李錫隆認為,地區任何個人或組織都應負有保存、維護這項文化資產的任務與責任。
浦邊貝塚遺址的發現者陳仲玉教授表示,八十三年間內政部營建署為籌備金門國家公園,特別委託對於金門地區的考古文化資產進行調查研究工作,陳仲玉帶領的研究團隊,於其間發現「浦邊貝塚文化遺址」,所測得的年代距今約4,000~3,400年前。推測距今約四千年前,也許是原來住在海灣丘陵的族群之分支,也可能是受到另一族群的影響或移入,這時的人群喜歡居住在海岸平原地形,分散成幾個小聚落,同時並存。生活方式仍然以採貝為主,把吃過的牡蠣及各種貝殼,集中丟棄,日積月累,成了貝殼堆,年深歲改,就成了貝塚,這就是現今所發現「浦邊貝塚」的成因。
根據考古學者的推論,金門所出現的史前文化遺址可視為中國東南沿海的代表,其與臺灣之間的類似文化體系具有明顯的互動關係,值得深入的探索。
本次參與現勘的單位包括金沙鎮公所、金沙鎮代表周水土、浦邊社區發展協會、社區居民等,對於陳仲玉教授提供的維護和保存方案意見,浦山里長周家才表示,將彙整尋求社區居民的共識,以提供主管機關,作為後續維護保存方案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