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碧山慢鄉慢活打造人居環境新範型

「島嶼·慢鄉」包含靶場變身計畫等十大規劃構想;圖為全區配置構想。(金沙鎮公所工務課提供)
透過「島嶼·慢鄉」的營造,金沙鎮公所希望在碧山聚落呈現新的國土美學,成為海峽兩岸城鄉風貌競爭的學習典範。
相較於欠缺地方特色又耗能費材的廈門都市景觀,金沙鎮對於「島嶼·慢鄉」的設計,是立基於金門的歷史人文及永續生態,希望建立二十一世紀人居環境的一種範型,成為台灣海峽的新地標、新門戶!
由金沙鎮公所委託規劃設計的「島嶼·慢鄉-金門碧山聚落的傳統與未來」,已經在九十八年度台灣城鄉風貌整體規劃示範計畫競爭型補助計畫評選中脫穎而出,得到第三名,將可獲得主辦單位-內政部營建署五千萬元的補助。
「島嶼·慢鄉」的執行團隊包括金門縣政府、金沙鎮公所(行政團隊)、碧山社區發展協會(社區組織)、國立金門技術學院(學術團隊)等。
「島嶼·慢鄉」選擇碧山聚落是基於以下背景-其一、在傳統文化空間的保存上,碧山是一個「坐山觀局」的宗族血緣聚落;聚落之內,農業生產環境與宗祠、宮廟、傳統合院及僑匯洋樓並存;其二、碧山是國家公園分區的補綴,是連結太武山區與馬山區的重要一環;其三、碧山靶場的歷史與空間特色,是特殊的軍事地景資源;其四、碧山宜嘗試設置小系統再生能源,有別於鄰近台電的大系統。
根據「島嶼·慢鄉」的總體規劃構想,全區的配置包括:生態聚落中的生活│尊重環境倫理,減法設計,重塑公共空間,悠然慢活(此為規劃構想之一)。菜宅拼貼│呈現地方生產地景風情(此為其二)。成長的故事│規劃連木下的祕密基地,提供鄉村兒童親近自然的歷史場所(此為其三)。閩南建築頹屋的再利用-將荒廢古厝綠美化與公共藝術化,讓合院建築成為環境教育及當代展演的素材(此為其四)。碧山文化學苑-對縣定古蹟「睿友學校」及周邊進行活化(此為其五)。
田園生活再造-以旱地農作為勞動的體驗場所;重現村中水井的空間;建立農產品產銷中心(此為其六)。多功能里辦公室之建立│三山里辦公室再利用的設計(此為其七)。僑鄉文化的復興-陳清吉洋樓與周邊民居的活化再利用(此為其八)。靶場變身計畫-規劃牛棚及牧場;利用植栽及鋪面設計具有文化意涵的戶外休閒空間(此為其九)。生態地景補綴設計(此為其十)。
根據「島嶼·慢鄉」的規劃設計課題及構想,「島嶼·慢鄉」是要藉由「傳統聚落空間之修景」、「文化資產保存與活化」、「地域建築設計之思索」,達到傳統的延續及創新。
在營造過程,將以生態、生產與生活為方案設計的核心,有別於純粹視覺美感的設計│要儘量因地制宜及就地取材,例如以蚵殼灰三合土取代水泥,頹屋磚石將會被回收利用,以減少輸入外來物質。充沛的日照(全年接近兩百天)、強勁的東北季風也將被用於發電。
原本是「恐懼地景」的碧山靶場,則將轉化為「新文化地景」│靶場將變成牧場,設計成酪農產品展銷中心及金門東北角綠色載具的轉運中心。
碧山聚落的東西向最長是四百六十六公尺,南北向最長是三百七十四公尺;碧山靶場,東西向長約二百二十八公尺,南北向長約三百六十二公尺。碧山聚落的基地面積有八公頃,碧山靶場的基地面積有八公頃;總基地面積合計約為十六公頃。
根據「島嶼·慢鄉」估計的經費需求,這項計畫需要七千九百一十四萬三千多元;計畫申請補助款七千一百二十二萬九千元,由縣府提撥配合款七百九十一萬四千多元。
金沙鎮長陳昆第表示,雖然內政部的補助是五千萬元,只補助預估經費的六成三左右,但鎮公所仍會努力讓這個城鄉新風貌的建設,可以達成規劃的目標,兼顧生活、生態、歷史與觀光。
他表示,這個案子,今年就會發包;工程設計及施工時,會儘量使用公地;如果有涉及私人土地的部分,希望民眾能儘量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