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學生參訪品嚐瓊林饌

瓊林的祭祀隆重,但合食用饌就是五菜一湯,並不鋪張。(張建騰攝)
瓊林的祭典隆重,用饌尚儉;歷代以來,在宗祠中明倫合食,吃的就是:白斬雞、蒸魚、蒜炒三層肉、拌麵線、芋頭等五道菜,外加一個湯。
財團法人國際扶輪青少年交換基金會昨天到瓊林參訪,並在十一世宗祠品嚐五菜一湯的「瓊林饌」。扶輪社自從一九二○年代開始贊助世界各地的年輕人出訪他國;一九七四年,交換學生成為扶輪的正式計劃,每年大約有一萬名十五歲到十九歲的年輕人參與長期或短期的交換學生計畫。
國際扶輪青少年交換基金會董事長蔡文斌是瓊林蔡氏宗親的二十六世裔孫;他昨天陪著董事會和來自十二個國家的九十二位交換學生到瓊林參訪。董事會成員還在「十一世宗祠」體驗瓊林饌,並由蔡是民、蔡顯清(金湖鎮代理鎮長)、蔡顯明(瓊林里里長)等人作陪。
蔡文斌是一位法學博士,曾任考試院考試委員,祖上於一六六一年隨鄭成功遷台;他表示,瓊林文化最引人入勝的,就是慎終追遠的宗祠與儀節。
金門縣民政局前局長蔡是民是瓊林第二十七世裔孫,瓊林的古蹟修護,大多是在他手上完成規劃或整修。
蔡是民表示,瓊林的祭典很官派,祭典要用「大三獻」,但合食用饌卻很節儉;不知道那一世代有錢,那一世代沒錢,那一家有錢,那一家沒錢,因此祭祀祖先的餚饌,固定就是五道菜,那就是:白斬雞、蒸魚、蒜苗炒三層肉、拌麵線、芋頭,外加一道湯。
蔡是民表示,瓊林蔡家是一個重「根」的家族;蔡家子弟負有達則兼善族人的義務。例如明代蔡貴易中進士後,在教育其子蔡獻臣時,曾找蔡守愚、蔡懋賢當陪讀。
十一世宗祠是主祠蔡宗德、蔡貴易、蔡獻臣。根據相關文獻所載,蔡貴易、蔡獻臣是「父子進士」;蔡懋賢與蔡獻臣是同榜進士。蔡守愚比蔡獻臣早中進士,在南京為官時,有「大小蔡」之稱。蔡宗德是蔡貴易的父親,曾中過舉人,曾為蔡家確立「仁、讓、信」的祖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