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瓊林清明掃墓族人席地合食

發布日期:
記者: 張建騰/金湖報導。
點閱率:1,057

「官做乞丐吃」?瓊林蔡氏有「文武世家」的美稱,文武世家的清明掃墓活動,每年都有數百人參加,並在祖墓旁席地合食;昨天(國曆四月三日;農曆三月初八)的情況,也是如此。
金門瓊林的祖先是移民自光州固始,再遷於同安,後遷至浯洲(金門)許坑。蔡氏自蔡十七郎造端,奠基於平林(瓊林),至明萬曆三十年(一六零二到一六零三),歷時已有四百餘年;至今(二零零九年),已有八百多年。
十七郎於宋世南渡之初(西元一一二七年),入贅平林的陳十五公,始以平林為家;傳至蔡維德(靜山),為第五世,開廓基業,成為不祧之祖,至今祀典不衰,被瓊林人稱為「靜山公」。
瓊林每年的祭祖活動,就是以五世祖和祖婆的忌辰做為家廟春祭(農曆二月初七)和秋祭(農曆十月初六)的日子。
每年清明掃墓時,瓊林蔡家,則會闔族會聚於五世祖的墓旁,席地合食。據瓊林社區理事長蔡顯明、蔡氏宗親蔡欽水、蔡青木等人所述,每年參加者約有四百到六百人。過去,在墓地合食,要由山下擔水、挑柴、扛鍋、揹碗,到了目的地之後,就地炊爨,就地飲食。
瓊林在明清兩代出過許多文臣武將及疆吏,例如:蔡貴易、蔡獻臣是明代的父子進士,蔡獻臣有「江南夫子」之稱;左布政蔡守愚(進士)曾治理雲南;清代的武將蔡攀龍則是立有軍功的「畫像功臣」。由於做官的人多,瓊林的祭祖儀式就特別繁瑣;不過,祭祖用的肴饌及合食或吃頭的菜飯,並不鋪張,主要就是白斬雞、炊魚、蒜苗炒肉、麵線盤、芋頭等。
這些食物看似簡單,在墓旁合食的時候,向來又是席地而坐,因此在外人眼中看來,就有了「官做乞丐吃」的說法。
不過,蔡氏族人(蔡青木)表示,這五樣東西的處理,既講究又美味,或許也可以說是先輩在貫徹廉潔的同時,兼顧了吃的藝術。
瓊林五世祖蔡靜山的墓,在太武山中;附近還有蔡氏十三世祖的墓和二十世祖-蔡攀龍的墓。
瓊林蔡氏宗親的掃墓活動,是由二十位輪值頭家備辦香燭酒饌,在三座墓園中祭祀,再由全族數百人自由參拜。
近年來,搬鍋扛鼎的任務,不再由蔡氏族人親力親為,而是委託外燴,傳統的雞、魚、肉、麵線和芋頭所組成的瓊林饌,也因此有了變化,但席地而坐的傳統卻依然保留。
昨天的掃墓合食,參加的長老有蔡永堅、蔡世強、蔡主賓、蔡清心、蔡振國、蔡朝栽、蔡承榜、蔡世璧、蔡天賜……等;金湖鎮代理鎮長蔡顯清也以蔡氏裔孫的身份,參加活動。
昨天輪值的頭家們是委託三家餐廳辦理合食所用的菜饌;內容如下:雙喜餐廳-麵線盤、蝦、清蒸魚、燕菜、排骨芋、八寶雞、枸杞蝦、豬心湯、紅燒蹄膀、甜點(芋頭冰)。
紅龍餐廳-六福拼盤、三絲魚翅羹、鹹水雞、麵線盤、扣肉刈包、芥茉大蝦、翠玉十錦湯、甜點(果凍)。
尚醇餐廳-六福拼盤、對菜、糖醋魚、白斬雞、麵線盤、三元及第湯、東坡肉、燕菜、枸杞蝦、甜點。
據蔡氏族人(蔡欽水等)表示,合食的目的,原意是要吃個肚子不餓;掃墓的目的,一是要讓囝仔們(後輩)認祖,二是藉著聚餐,化解心結。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