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走過時光隧道瓊林民防館揭幕

發布日期:
記者: 張建騰/金湖報導。
點閱率:684
瓊林民防館啟用了。(張建騰攝)

瓊林民防館啟用了。(張建騰攝)

金管處瓊林民防館於昨天開幕啟用;睹物興情,議員蔡水游想起挖坑道的過去,金湖代理鎮長蔡顯清想起國慶閱兵踢正步的日子……。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籌備的瓊林民防館於昨天開館;金管處處長曾偉宏表示:民防和國防一樣重要,從民防館,可以看到瓊林生命力、金門生命力。瓊林已有坑道、風獅爺觀光名勝,藉由民防館的設置,希望為瓊林再增加一個引人入勝的景點,吸引台灣和大陸的遊客,館中陳列了民防時期的文物、圖片、制服、器物,並說明民防的演變、編組……等。
根據民防館中的文字解說,金門是於民國四十二年設立「金門縣民防指揮所」,由縣長、副縣長兼任正、副指揮官。指揮所下設各鄉、鎮民防大隊,由軍事科長與鄉、鎮長分別擔任大隊長。指揮所內另設四組,均由縣政府人員兼任之。
民國四十六年,「金門縣民防指揮所」更改為「民防總隊部」;五十九年改為「民防指揮部」;六十年再改為「民防總隊」;六十二年又改成「自衛總隊」。
 金門的民防武力早期是偏重在軍勤任務的訓練-平時協助國軍進行構築工事、裝卸貨物、開山築路、挖掘戰壕、線溝等;戰時則展開傷患救援的任務。
民國四十三年,金門民防組織進入成長階段,法規日益嚴密,組織角色的定位逐漸明確,功能擴大,戰鬥任務加重,戰鬥技能訓練跟著加強。在組織編組上,開始有步槍班的出現,這個時期主要是軍勤與戰鬥並重。
八二三砲戰期間,民防隊曾負責協助海岸巡防,並投入灘頭搶運、補給任務。接著又建立戰鬥村體制,這時民防觀念也有大幅度調整。戰鬥村在編組上,完全是以軍事為主,同時根據地形及村莊位置,編組一個堅強的戰鬥體,全村村民都納入編制。
為了讓村莊具備獨立作戰能力,總共整建了十多個戰鬥村,而民防坑道也就構築在村莊的地底下,一旦戰爭發生時,這些位於全村的地下坑道,便轉為自衛保命的堅固堡壘。
以瓊林坑道為例,瓊林坑道是於六十五年規劃,六十七年興建了四通八達的地下坑道。坑道的指揮所位於瓊林村辦公室地底下,和地上的建築物正好結為一體,互為掩蔽。指揮所中配備雖然簡陋,卻一應俱全,還開挖水井,供軍民飲用,做為長期備戰之用。
坑道的總長度約七百九十公尺,離地面約六公尺。坑道的寬度約只能供一人通行,但通風良好。坑道設有十二處緊急出入口,可通到村落外圍主要路口的槍堡射口;也有少部分與民宅相接,便於避難與增補民兵及物資,形成聚落防禦網。
瓊林地下坑道,完全是由瓊林的民防隊員徒手挖掘,當時由村莊十六歲到五十五歲的青壯年男丁負責挖坑道,連村長自己也不能例外,這是瓊林村民防隊最深刻的記憶。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