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籌建古寧頭戰役和平廣場引發大陸學者迴響
金門各界發起籌建「古寧頭戰役和平紀念廣場」(亦是「胡璉將軍紀念館」)計畫,獲得大陸學者洪小夏熱烈迴響關注,並親自登門拜會金門縣長李炷烽,就研究和紀念古寧頭戰役交換意見,她肯定李縣長將戰爭紀念與和平追求相聯繫的高瞻遠矚作法;李縣長籲兩岸永遠終結戰爭、擁抱和平。
上海師範大學法政學院教授洪小夏,由媒體報導得知金門擬籌建「古寧頭戰役和平紀念廣場」計畫(亦是「胡璉將軍紀念館」),她今年二月親筆書信給李縣長表達她的看法,昨偕同福州友人楊子江等拜會李縣長,就研究和紀念古寧頭戰役交換意見,她對此項計畫樂觀其成,願貢獻己力。
洪小夏盼能將當年解放軍戰死的名單刻在紀念碑上,藉由此讓大陸很多死者親屬也能在戰後60週年親自到金門來祭拜掃墓與追思悼念親人;提及當年戰死名單要齊全,洪小夏認為是件不容易的事,因為兩岸隔絕、當年大陸方面也不清楚登陸島上解放軍的生死詳情,目前只能盡全力去做。
身為研究歷史的大學教授洪小夏表示,當年大陸方面之所以將島上參戰者均視為陣亡,並通知家屬死訊,直到1987年台灣開放老兵回大陸探親,才知道許多人當年並未陣亡,但倖存者的準確數字與姓名,因時間久遠,機構變遷,並無一個單位來負責登記、統計。
洪小夏說,她身為一名史學工作者,早就在關注60年前的那一場戰爭,前年她寫了一本關於古寧頭戰役的書<血祭金門>,她特別寄了一本給李縣長,並希望到金門戰地踏訪,這也是她多年願望,這次終於與好友楊子江結伴成行,一起來金探尋歷史軌跡。
事實上,目前定居在上海的洪小夏曾多次從大嶝、小嶝、角嶼到廈門島何厝,那兒離金門近,她就到那兒眺望金門,她說,以前只能在大陸遙望當年戰場遺跡,到戰地踏訪一直是她夢寐以求,也是多年來心願,她詮釋這場古寧頭戰役在當年可能是個逗點,今天是已劃上句點,象徵戰爭結束,世人愛好和平。她說,海峽兩岸「三通」願望都可以實現,也是旅遊資源及經濟雙贏。她研究歷史20載,由大陸及金門老縣誌看到的金門是荒涼不毛之地,俟真實踏上金門時,發現金門的天空特別藍、海水特別清澈,綠化做得好、空氣也好;不像上海的海灘是渾黃的水,灰塵多天天要擦皮鞋,她相當稱羡金門。
李縣長提及兩岸關係發展春暖花開,過去受限時空關係,大陸人士不能來金門實地戰場為死難的親友憑弔,隨著開放觀光,金門應給他們更多方便來尋找他們失落的親友或在金門土地殉職者,表達他們對前人追思,這份心意應給予肯定及有其必要性。
李縣長強調,在歷史長河中,60年僅是短暫一刻,希望世人能為歷史前鑑引以為省思檢討,戰爭是解決不了問題,只有浪費資源,最重要是寶貴生命喪失;他期望兩岸未來透過友誼與合作共創雙贏,為人類安身立命奠定基礎,值得欣慰是近年兩岸關係發展,已展現和平曙光。
李縣長以「古寧頭戰役」光碟、「八二三戰役五十週年紀念專輯」贈送洪小夏,歡迎到金門追尋歷史,並誠摯呼籲兩岸盡棄前嫌共同合作深化未來雙方遠景,尤其是時值21世紀屆臨,世人更應有所覺醒與決心。李縣長也提及今年兩岸大法會舉辦,他認為,不應從迷信觀點去看,若從宗教教化或道德情操的一種感恩著眼點出發,應更富意義,以安定亡者、撫慰生者心靈,各安其所。
1949年中共軍隊席捲中國大陸,準備血洗台灣,當年10月25日共軍第十兵團出動9000多名兵力,渡海進犯金門島,原本以為志在必得,但卻遭到國軍第22、12兵團和海、空軍迎頭痛擊,血戰3晝夜後,入侵共軍非殲即俘,國軍一戰不但保住金門,也奠定台灣安定的基石,國軍戰史稱為「古寧頭大捷」。
胡璉將軍為政府遷台後首任福建省主席,也是首任金防部司令官,在民國三十八年、四十六年曾兩度主持金門軍政,帶領軍民先後締造古寧頭大捷、八二三砲戰勝利,粉碎中共進犯台灣的迷夢,奠定台海五十年來的安定建設的基石。胡璉在主持金門政務期間,並致力闢建公路、興修水利、植樹造林、廣設學校、開發農村經濟、創建酒廠等,打下金門海上公園的基礎,金門鄉親民眾尊其為現代金門「恩主公」。
胡璉字伯玉,陝西省華縣人,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先後參加北伐、剿匪、抗戰、戡亂,戰功彪炳,歷任陸軍第十一師師長、第十八軍軍長、十二兵團司令官、福建省政府主席兼金防部司令官、第一軍團司令、陸軍副總司令、駐越南大使、總統府戰略顧問,民國六十六年六月二十二日病逝台北,享年七十一歲。而其遺言交代「海葬大小金門間,不開追悼會,魂依莒光樓」,風範永垂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