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廈大橋象徵兩岸和平共榮希望之橋

金門縣長李炷烽昨接受大陸廈門衛視專訪,指「金廈和平大橋」不管未來從廈門或是大嶝連接,不只是交通便利,也是一座觀光、友誼、和平、希望的橋。(楊水詠攝)
金門縣長李炷烽昨天接受大陸廈門衛視以「金廈和平大橋」為題作專訪,李縣長表示,金門在戰地角色變化之後,金門永遠不必再是戰地;隨著兩岸發展,金門永遠不必是離島。金門鄉親和海外僑界,以及堅持世界和平的人士,均希望金門與大陸能夠有一座大橋相連接;他衷心期待馬總統在第二任當選就任之前「金廈和平大橋」興建就會有好消息,並在四年、甚至三年內完成興建,讓兩岸領導人馬英九和胡錦濤在大橋中間握手,是世界和平來到的一種具體表現。
李縣長是於昨天上午十一時三十分,在縣長室接受來自大陸的廈門衛視專訪,在記者提問及「金廈和平大橋」起於何時、構想如何時,李縣長表示,基於金門鄉親和海外僑界,與堅持世界和平的人士,都希望金門與大陸能夠有一座大橋相連接,這個思維存在心裡好久好久;所以在就任縣長以後,就一再的反映,2004年爭取到交通部認可,金門縣政府特別撥經費和委託進行先期規劃。
李縣長表示,「金廈和平大橋」涉及兩岸,陸方就建大橋到金門做了兩個研究報告,兩邊設計單位有過多次接觸的了解和合作。在受訪中,李縣長並拿出我方的研究報告,基本上對水文、氣候、地質都做了清楚調查研究,甚至未來大橋設計橋型、幅度、寬度、長度等,都有基本的共識。
「金廈和平大橋」的推動力,李縣長表示,不管來自民間和官方,或是官民合作,只要能進展、能夠進步,是一件好事。大橋不僅是交通的考量與需求而已,它透過連接兩岸的大橋,展示兩岸可以合作、共存、共榮,也可讓世界對於亞洲動盪存有疑慮的人,藉由這座大橋而有改變的看法,對人類追求和平更有信心。而且,除兩岸和平宣示之外,在經濟上,李縣長說,大橋不管未來從廈門或是大嶝連接,不只是交通便利,也是一座觀光、友誼、和平、希望的橋。
李縣長表示,金門因廈門的進步,而水漲船高,金門與廈門各自保留自己的特色。廈門是一個非常現代化的城市花園,金門是希望成為一個城市的公園,有現代化的城市、又有一個公園,相輔相成,成為金廈生活圈。而一日金廈生活圈採訪話題,李縣長說,目前金廈水路交通很方便,來往約三十分鐘航程。但目前,大陸開放來金門手續不像金門到大陸那樣的便捷,如果廈門開放像金門一樣方便,金廈生活圈就已形成了。
至於兩岸關係發展上,李縣長並引述吳伯雄的一句話:「顯示兩岸需要更多交流與合作,而國民黨領導的兩岸政策是正確的方向。」這一年來,國民黨已走對方向,但現在所做的有關兩岸政策,都是十年來他一再呼籲的,實踐過去一貫的主張。李縣長表示,過去九年前,國民黨沒有執政,但國民黨立院黨團還是絕對多數,在民進黨執政時期一樣能推動,立法院法律案件,行政部門一定要執行,立法院的決議行政部門要尊重。所以國民黨也蹉跎了八年之久,其實可透過立法院預算控制、政策的決定,執政的政府不得不做。所以,現在國民黨不僅要做對,要做好,更重要的是要做快;現在國民黨做對了,有沒有好,還是要觀察,千萬不要陷入傳統官僚制度的泥淖。所以台灣的制度,面對要不要進步,需從根本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