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特載》金廈特區作為兩岸和平試點的可行性及條件/金門縣縣長李炷烽

發布日期:
記者: 報導。
點閱率:751

壹、前言
 金門自1992年11月7日解除長達半世紀的戰地政務管制,經歷過風光的旅遊產業顛峰期,也面臨著經濟與產業的轉型;2001年1月2日起試辦小三通,通航八年來,累積進出境人次逾260萬人次;2008年6月19日擴大小三通後,同樣面對著大三通的衝擊。金門可謂命途乖舛,但金門一如以往的鬥志昂揚,不但未見預期的萎靡,反在縣府及金門各界的努力下,爭取到龐大的陸客赴台遊中轉人潮,為金門的文化觀光產業入一股活水。然而,金門正走在發展的十字路口,未來何去何從?已是不容逃避的課題。 
 廈門有著三十年經濟特區改革開放的經驗,其港埠、城市建設,乃至於招商引資、產業策略、觀光發展等等,都有值得世人學習之處。然而,近來隨著局勢的丕變,福建與廈門所在的閩南地區,正遭逢長三角與珠三角的夾擊,以及環渤海高度競爭的壓力。為了擺脫邊緣化命運,福建省喊出了以廈門為龍頭的「海峽西岸經濟區」策略,加緊推進福州、廈門兩港口擴建,並計畫推動包含高鐵在內的「兩縱四橫」綜合運輸網路及「三縱八橫」的高速路網等重大建設,同時由廈門市長劉賜貴親自掛帥,赴台爭取與各縣市、各產業、各領域的密切合作,企圖引領廈門走出歷史的格局。 
 金、廈同處閩南,距台灣近二百海里,彼此間僅間隔十八海里,最靠近處只有二千三百米,雞犬之聲相聞。金門和廈門並稱「二門」。歷史上,金廈同屬同安縣,互為犄角,唇齒相依。談合作,委實是順理成章的事。
 然而,鑑於當前兩岸分治的事實,無論就國力、經濟實力,台灣與大陸總是有著既懸殊,又依存的關係;值此兩岸融冰、交流益見密切之際,倡議成立金廈特區,並使之成為兩岸和平試點,正是掌握歷史契機,對中華民族做出具體貢獻的重要時刻。吾人竊以,此時不做,更待何時?
貳、可行性分析 
 2006年11月6日,本人提出,將金門建立成「一國兩制試驗區」,進而與廈門建立「金廈和平特區」。金門可以進行「一國兩制」的局部試驗,進而建設成為一座擁有長久台灣法制背景的大陸沿海特區島嶼。按照吾人當時的設想,這將是使兩岸在「一中」與「兩國」間,重新思索和調整彼此特殊關係的最佳選項。 
 2008年4月7日,台灣競爭力論壇召開記者會,催生「金廈特區」。前立委吳成典提出,讓金門成為兩岸談判定點,兩岸醫師、律師與會計師可互相執業,並成立金融特區,新台幣與人民幣在特區內可存、兌、匯,錢流帶動人流,人流帶動經濟發展。 
 2008年7月8日,成功大學和金門技術學院簽約建立策略聯盟關係,並發表共同宣言,希望共創二十一世紀新金門風貌及嶄新的金廈生活圈。 
 以上這些構想,放在曾經走過的五十年時空裡,是難以想像的;但今天,卻非絕無可能。當前,兩岸領導人該思考的是,「合則兩利、分則兩害」,朝向合作發展的道路已是大勢所趨,挖牆根、扯後腿,只會徒費資訊、糟蹋自己。台灣的馬英九總統上任後,提出了「兩岸外交休兵」;台灣不再汲汲於邦交國數目的多寡,大陸也樂得省下誘惑小朋友的銀彈。同樣的道理,也可以適用在金廈兩門間;金廈大可以共赴一場「非零和」賽局。金廈間應該努力的去找出各自的不同特點,互補優劣、取長補短,將彼此包裝成經貿生活的共同體,共同邁向下一個輝煌的世紀。以下謹就各層面來剖析金廈特區作為兩岸和平試點的可行性。
一、從實務面而言:
金門是兩岸交流的「先行者」,有著試辦小三通八年餘的實務經驗;2008年6月19日擴大小三通實施,台灣居民經由小三通往返兩岸,不再有身分及條件上的限制,年通關人次將突破100萬人次,並大幅成長,兩岸「通勤圈」已然成型。「通勤圈」的成型意謂著「共同生活圈」的不可阻遏。
就兩岸政府而言,兩門對開的結果,令金廈兩地擁有兩岸間最多的實務交流經驗,以此為基礎,在金廈特區內投諸各類假議題、試行各種政策理論,以及執行面的驗證,將可極大化政策上的效益。
二、就經濟面而言
金廈間自海上航線開通後,金門居民正日益的將廈門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版面。舉凡買房、購物、就學,金廈小三通以其獨特的便利性,開啟了金門居民嶄新的視野及生活空間。金廈「熱錢」的單向湧入與往返的熱絡,勢將在台灣與金門間產生微妙的質量變化。
當前,金門的人均所得約為台灣的七成,卻較廈門高出五成;金門雖為前進廈門的最佳跳板,但在經濟層面的需求,卻有著不同的殷盼。諸如:廈門渴望的可能是經濟的飛昇與躍進,金門希冀的卻是賺取文化、觀光,以及經貿中轉的利益。
對比廈門今日的昌旺,金門要努力的空間還有許多;或許在兩岸和平發展的前提下,金廈間可以進行更多文化、觀光上的實質交流與合作;畢竟每年兩千多萬人次的旅廈客群是金門亟需的。金門更希望可望成為兩岸經貿往來的窗口,諸如:經貿中轉加工區、免稅特區、倉儲物流中心等等,都是金門未來發展的藍圖之一。著眼於兩岸和平試點下的經濟藍圖,相信會令金廈互謀其助、兼得其利。
三、就法律面而言
目前,兩岸人民交流台灣居民係依據台灣《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之規定,其間對於兩岸交流發展設下諸多限制。馬英九總統於2008年9月4日,接受美國之音訪談時表示,台灣和大陸雙方的關係應該不是「國與國」的關係,而是在海峽兩岸的雙方處於一種「特別關係」;意即我們的憲法無法容許在我們的領土上還有另外一個國家;同樣地,大陸的法律也不允許在他們所定的領土上還有另外一個國家,所以我們雙方是一種特別的關係,但不是國與國的關係。
根據以上論述,我們絕對有理由相信,金廈兩門也可以本於小三通交流的基礎,發展出兩岸間的「特別關係」;這個特別關係可能是「金廈特區」,也可能是一處實質和平共試點下的任何名銜。但說到底在政策上,必須要有一部「特區法」為金門量身打造;在兩岸「互不否認」的前提下,嘗試架構特區的功能,為兩岸和平發展奠下基石。
四、就政策面而言
半個世紀裡,金門雖然為台灣本島站衛兵、承受了大陸的上百萬發炮火,卻不妨礙金門人向彼岸伸出橄欖枝的決心;因為,金門人理解和平的珍貴與來之不易,以及其企求萬世昌榮、和平共處的衷心願盼。或許,在小三通試行的二千多個日子裡,金門居民並沒有從中獲得太多實質利益,但金門子民仍比台灣本島居民更願意促進兩岸的直接交流,甚而願意和彼岸同胞共享願景、共創未來。
不可否認,金廈特區的芻議勢必牽動兩岸敏感的政治神經。小三通的法源位階太低,台灣政府要在行政院《試辦金門馬祖與大陸地區通航實施辦法》的政策之外,再予金門兩岸實質流政策的放行,難免招致諸多阻難。然而,金門其孤懸海隅的地理特性,反令「金廈特區」的構建更像一回甜蜜的冒險;在現有的區位優勢下,沒有比金門最適合扮演「先行者」的角色。不論外界的紛擾如何,決策者只有要決心、魄力,構建「金廈特區」使之成為兩岸的和平試點,絕非不可為。
參、架構條件分析 
 歷史不能在真空中創造;金廈特區、乃至於兩岸和平試點,自然也有它架構成型的條件。在開放小三通八年的交流經驗中,我們理解,凡事沒有一蹴可及的,兩岸間所有共同的成就,都是在互信的基礎下,漸次累進的。基此,在「擱置爭議,經貿先行」的原則下,我們提出一些進程上的條件,希望能為金廈特區的未來推一把,更為和平試點撒下一顆苗種。
一、實現兩地免落地旅遊簽證
兩岸人民需要更密切的交流,簡化入出境流程、手續乃大勢所趨。2008年6月,金門縣府提案建請中央權管機關,將大陸觀光客赴金門的簽證辦理簡化至72小時免簽證。方案建議包括香港、澳門在內的大陸觀光客赴金門旅遊72小時落地免簽證,主要針對3人以上、由大陸組團旅行社領隊帶團、金門方有接待旅行社的大陸團體旅客,只要遊客持合法身分證件及團體名冊簽注,便可在金門停留72小時。
依此規劃原則,金廈兩門若同時實施定額落地免簽證政策,將能有效的穩定、提升兩岸觀光客源,增加觀光外匯收益,進而有助於觀光產業規模的擴大及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同時也可帶動交通、娛樂、住宿等觀光業及周邊產業之投資,達到兩邊雙贏的目的。
二、對接海西經濟區的基礎建設
1995年廈大台研所學者陸續提出「建設台灣海峽西岸經濟區」、「海峽西岸繁榮帶」等概念,但直至2003年時任福建省長、現任省委書記盧展工首次提出「海峽西岸經濟區」後,依托台灣納入中央政策並納入「十一五規畫」,期以藉此轉移台灣製造業和研發機構,推動閩台金融、物流等方面的合作,打造閩台產業合作基地。
然而,福建海峽西岸經濟區能否「作足、作大、作盡」,其關鍵應在於能否依托台灣的經濟輻射效益。從地緣與血緣角度看,要達致此一政策的最大效益,沒有比將金門納入同一發展規劃更自然的事。然而,要完善兩岸的經濟對接,必先有完善金廈各自的國際級口岸建設不可。在兩岸政府「先試先行」的優惠政策下,金廈可望結合國際級的港埠、航空等基礎建設,優先發展起來,為兩岸的和平發展奠立深基。
三、積極金廈大橋的肇建
金廈大橋的作用不僅在交通上,對於兩岸、國際人士,以及區域情感及心理,均有良性影響。橋可建立政經溝通管道,並扮演緩衝區的角色,進而影響到區域的精神和政治整合。在經濟上,橋會影響到雙邊的資金、貿易與旅遊往來;經濟的交流整合,也有助於政治的整合。建造金廈大橋,不僅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具有關鍵性的意義,其前瞻性的各方效益更是無可匹敵。
金廈大橋之宏效,將使台灣經濟直通珠、長江三角與深圳特區,進行更深廣的合作與競爭;更可以金廈經濟繁榮圈為樞紐,擴散成為西太平洋最強的經濟發展體,立於世界經濟舉足輕重之地位。即使兩岸全面性的直航,亦難取代金廈大橋,其連接兩岸陸海空成一點、線、面之的便捷功能。
四、自由貿易港的成型
興建金廈大橋的同時,兩岸必須儘速掌握進程,指定金廈某特定區域,將其轉化為自由貿易港區,以掌握金廈大橋通車後之經貿物流運籌樞紐地位。
金廈宜仿效各國已設立自由經濟貿易港區之特色,儘速立法廢除不當之經貿管制法令、關務行政限制,成立免稅區,並輔以儲運作業效率及深層次加值產製等供應鏈規劃,以提升兩岸間轉運物流之競爭力與時效性。
事實上,兩岸皆已加入WTO,經貿往來勢必愈見頻繁,若金門困守隔離,必將徒喪商機。金廈具有兩岸區位之優勢,如能與廣州、上海、天津、青島、大連等商港,連成一線,將有助於金廈自由貿易港的功能設計,為兩門的物流運籌轉運與高附加價值加工產業創造更大的利基。俟兩門自由貿易港運作成熟後,更可轉化成為「全球運籌營運」轉口站裡的一環,發展上甚具有前瞻性的意義。
五、金廈特區的試行
金門源於區位優勢及《離島建設條例》之立法意旨,較台灣有更多的兩岸事務的發展機會及利基,當前,在擴大小三通的政策利多下,繼「通勤圈」、「生活圈」之後,兩岸必須再朝向「金廈特區」的方向共同努力。然在特區的構建上,仍必須促成以下政策條件的放行。
(一)聯合行政中心
可預想的,金廈生活圈中必須相當程度的服膺同一種規範與制約。目前兩岸政府雖俱有「擱置爭議、追求雙贏」的共識,但仍缺乏「建立互信」的先行機制。是故,金廈應本此利基及條件,在共同認同的地點設置「聯合行政中心」,職司公文書的認證、核發,關連事務的協調,乃至於糾紛的仲裁及標準作業流程釐訂;如此,前述的產業合作試行才有海闊天晴的可能。
(二)特別法規的制定
金門特區,乃至金廈生活圈的肇建俱屬創舉,既為創舉,便應有特別法的規範及律定。兩岸政府有必要透過海陸兩會,協商「金廈共同市」或金門特區的特別規範,賦予彼此的特區政府一定範疇的政治協商、經濟發展、文化交流,以及社會安全等的協議權利,為日後大中華經濟圈的發展奠基。
(三)經貿壁壘的消除
當前金門的經濟處於劣勢,相當程度源於種種經貿壁壘的箝制。為提振金門的經濟發展,金門有比大陸和港澳間簽署「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的必要,或在「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架構下,協商、壯大兩門的經濟利益。
肆、結語 
 當下的台灣正面臨區域整合威脅,尤其是杜哈回合談判裹足不前的情勢影響下,幾乎每個國家、每個經濟體,都在尋求以雙邊或多邊的區域整合、自由貿易協議等方法,來面對這個問題。以金廈特區作為兩岸和平試點,既是一種創意、一次歷史使命,更是兩岸圖謀和平與發展的重要機會。 
 當然,在「兩岸共謀和平發展,兩門共創經濟奇蹟」的前提下,推動此一政策構想,亦勢將遭遇預期的阻難。特別是兩岸政府還要各自面對國內的反對勢力,太快,未必是好事;太慢,又恐錯失良機。基此,作業單位何妨以在和平發展的願景下,具體勾勒推動藍圖,以及每一時期有待克服的癥結點,循序漸進、漸次而行。亦如當前政府推動ECFA協議一樣,先有架構,再論實務;幻想與現實間總有一些中間地帶,如何善用架構,進行最大彈性與利益的努力,將是兩岸人民眼下最高的使命。
 最後,個人要強調,兩岸的和平不是強求得來的,而是經由務實的踐履,一步一腳印的││水到渠成。以金廈特區作為兩岸的和平試點,絕對是個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