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代古砲群黃一農現勘叮嚀好好維存

黃一農(左一)仔細勘驗古砲的砲身。(蔡家蓁攝)
金城南門里日前發現大批明清時代古砲群,引起各界高度重視,金門縣文化局昨日有請中央研究院院士黃一農到場現勘。黃一農表示,砲型似17世紀文物,但鑄造年代有待科學鑑定,他也建議,文化局要好好清理維護這些砲群,往後作為金門獨有的古砲文物展示館。
黃一農於昨日下午二時許來到當初的古砲挖掘地(金城鎮南門里禹帝廟後側興建公寓工地),陪同人員包括有:文化局長李錫隆、秘書楊加順、文化資產課長郭朝暉、圖資課長郭哲銘、文化資產課人員許勇為與該處的建商陳滄江。
實地現勘的過程中,黃一農拿出磁鐵測試,也用清水稍微清洗砲身污泥,試圖由砲身銘文尋找蛛絲馬跡,但是鐵鑄古砲鏽蝕嚴重,一時沒有發現,他說,由出土古砲群的形態研判,與17世紀、也就是明清時代古砲相似,但是沒有銘文佐證,必須利用碳14放射性科學鑑定,才能釐清鑄造時間及探索歷史意義。
對於明清古砲有深入研究的黃一農也提到,中國大陸廈門的胡里山砲台、廣東東莞籌建的鴉片戰爭博物館都收藏大量古砲,但是都是從各地徵集,不似金門南門為一次出土數十門古砲。
而他記憶所及,在台澎金馬甚至中國大陸,從來沒有一次出土如此多的古砲紀錄,尤其在金門一方小小的土地,可以發現至少三十座的古砲,相當難得,值得金門好好珍惜。
黃一農表示,大量的古砲堆置在約25平方公尺的地下,就很值得探討,尤其數量之多,讓砲的價值也不一樣,累積的歷史意義絕對很特別,證實金門在明清時代軍事地位的重要性。
他也建議,文化局可以再找兩岸其他的古砲研究專家共同來會勘,釐清這些古砲群的歷史;此外也要好好清理維護這些砲群,讓古砲藉由還原,回復昔日風貌,未來這些古砲群將可作為金門獨有的古砲文物展示館。
稍後,黃一農並陸續前往莒光樓、延平郡王祠、湖下雙忠廟、文化園區等地勘驗古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