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魚達人董倫如扮催生婆

金門農工董倫如老師(左)指導學生沈奕帆(中)等人改良了九間波羅的繁殖方式。(張建騰攝)
金門農工養殖科教師董倫如帶領學生,改良了熱帶魚「白獅王」和「九間波羅」的繁殖方式;產卵的頻率由每月一次增加到每週一次。
董倫如師生是利用直徑約兩吋的十五公分空心管當做「白獅王」和「九間波羅」的「育幼院」。
一對「白獅王」或一對「九間波羅」每週產卵約二百顆,九成五以上可以成功孵化;目前,董倫如師生已繁殖三千尾以上的「白獅王」。
「白獅王」是一種白裡透紅的熱帶魚,又稱「白火口」或「白獅頭」,牠是「九間波羅」的白化種;「九間波羅」是一種黑白相間的熱帶魚。「白獅王」除了觀賞外,也可以供作生物科技研究。
根據相關文獻(Aqualog Southamerican Cichlids III),公的「白獅王」身體較長,有非常尖的飛翅;母的「白獅王」腹部有橘紅色的斑點。公的「白獅王」會在低漥處挖掘小孔,讓母的「白獅王」在孔裡產卵。
根據董倫如和學生沈奕帆的試驗及說明,剛孵化的仔魚除了黑黑的眼珠和細細的尾巴外,通體是透明的。仔魚一孵化之後,就自備「便當」;牠們身上的卵黃,是孵化後二、三天賴以過活的糧食。
金門農工養殖科是去年十月引進「白獅王」和「九間波羅」試養,今年三月成功改良了繁殖方法;參與的人員還有學生潘文龍和李勝弘。一開始,師生們是用一般的方法,在魚缸中放置一個碗,提供成配的「白獅王」在碗中產卵及孵化,但繁殖的情況並不理想。
雖然文獻記載,「白獅王」、「九間波羅」夫妻間的忠誠度不高,但師生們發現,牠們算是盡責的父母。在孵化仔魚時,公魚和母魚會片刻不離地守候,並搧動胸鰭,不斷補給空氣(氧氣)給仔魚。由於耗費體力,又忙到沒空覓食,公魚和母魚都會有身形削瘦的情況。雖然夫妻檔會努力保護卵群和仔魚,但卵群和仔魚還是容易成為別的魚類的食物。從孵卵到仔魚孵化,親魚與仔魚會有一個月的相處時間。
經過觀察後,董倫如師生決定改以水管做為「白獅王」的孵化所,環境變得比較安定;除了把水溫控制在二十五度外,在又在管中放入打氣管,代替親魚用魚鰭搧風;當魚卵孵化成仔魚沈底後,則把仔魚移到他處餵飼。親魚保持體力,又不需要照顧仔魚,很快就會進行下一波的繁殖;結果,繁殖的頻率可以由每月一次上升到每週一次。
開始構思要用空心管繁殖「白獅王」時,董倫如師生打了個賭;他們賭很大-如果學生能在一定時間內成功繁殖二千尾「白獅王」,老師就會帶他們出國旅遊;不過,只差一點點,學生就贏了。
學生們雖然沒有贏,但改良的繁殖方法還是成功了。或許,學生們還學會了一件事-養殖業是沒有星期假日的!只要有幾天照顧不周,就會虧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