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空氣品質事涉兩岸有待協商共解

發布日期:
記者: 翁碧蓮/縣府報導。
點閱率:431

 金門縣環保局針對本縣空氣品質不良原因進行解析顯示,金廈地區春季及秋季懸浮微粒濃度較高,夏季則較低;秋末到春末污染氣團主要來自大陸地區,污染程度屬於低污染,整體而言,空氣品質尚屬良好;至於,由大陸漂來金門的衍生性污染物,因事涉兩岸議題,廈門方面也有共識,將建議中央提案納入協商共同解決問題。
 金門縣環保局6月15日參加環保署舉辦「98年各縣(市)執行空氣品質維護或改善工作之空品區座談會」,環保局針對本縣空氣品質不良原因進行解析,自97年起進行專業性之科學監測及調查,懸浮微粒採樣結果及濃度分佈圖顯示,金廈地區春季及秋季懸浮微粒濃度較高,夏季則較低。
 其中,東北風將境外污染物經長程傳輸至金門地區時,發生疊加效應而使空氣污染物濃度普遍上升,此結果顯示位於大廈門灣內的本地污染源(含金廈兩地)受大陸沿海城市懸浮微粒濃度之影響顯著,氣團逆軌跡分析顯示金門地區秋末到春末污染氣團主要來自大陸地區。
 針對此,環保局曾於近日赴廈門拜訪大陸環保部門並進行座談交流,也獲廈門當地環保單位認同(金門縣境內設有3點監測點,另廈門市境內設有4點監測點),由資料顯示,廈門地區也同樣受外來懸浮微粒影響廈門地區空氣品質。
 據縣環保局指出,金門地區懸浮微粒之主要污染源為土壤揚塵、衍生性二次氣膠、鍋爐燃燒、交通尾氣排放、石油化工業、鋼鐵業、水泥業、柴油車排放、海鹽、農廢燃燒等九大種類,其中石油化工業、鋼鐵業、水泥業之貢獻率將近50%,然而金門本地並無相關工業,故推斷其係由境外傳輸至金門地區。
 由資料顯示,其受區域性污染源(金廈地區)及境外傳入污染物影響至鉅。而由污染源研究也顯示,其多來自於金門以外之污染源傳輸至金門地區,同時,受到氣候因素影響,導致污染物不易擴散並持續停滯於金門,造成疊加效應。
 據環保署在金門所設置之測站資料顯示,金門地區受懸浮微粒污染時段以早上3-8時之間為高峰時段,8時後即迅速恢復設定值內(空氣品質標準),惟該時段內金門島內並無瞬間大規模排放之污染源,研判係受清晨海面低氣溫及水氣結合來至大陸污染物,而造成二次衍生性污染物。再加上受福建沿海地形、溫度及氣流擾動影響,將所形成之污染物帶往金門地區。
 另環保局也針對95年至98年監測金門地區落塵量分析,95年度落塵量平均值9.93(g/m2/30日)、96年度落塵量平均值5.85(g/m2/30日)、97年度落塵量平均值3.36(g/m2/30日),98年1│4月落塵量平均值更下降至1.99(g/m2/30日)顯示本縣對執行環境綠美化及推動固定、逸散、移動等地區性空氣污染源之控管已逐步獲得改善,目前污染程度屬於低污染,空氣品質尚屬良好。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