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廣播電台專訪李縣長小三通是促成大三通最大功臣

金門縣長李炷烽(右)昨接受復興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蔡以琳(左)專訪;永續樂活大會主席林信雄(中)為推廣養生之旅,來金探路及爭取協助,三人合影。(翁碧蓮攝)
「小三通實施8年,為大三通奠定美好穩建基礎;沒有小三通經驗,新政府去年宣布的大三通策略不可能順利圓滿。」金門縣長李炷烽昨接受復興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蔡以琳專訪時,對金門從過去戰略地位轉變成兩岸和平橋樑,居功厥偉,他為此感到驕傲、光榮。
回顧小三通發展8載,一路走來、備極艱辛,李縣長內心感觸良多,他指出,過去因民進黨對兩岸關係採取杯葛、對抗態度,以致金門對小三通儘管努力很多,還是跌跌撞撞,進展十分有限;但基於「兩岸合則二利、兩岸分則二害」最大考量,他仍全力以赴。
新政府去年12月宣布大三通上路,金門小三通是否完成階段性任務而邊緣化,李縣長說,事實上,小三通為大三通奠定美好經驗與基礎,而大三通實施對金門而言是發展更好、更寬廣;金門因大三通帶至人潮其成長約估50至70%,相當可觀。
李縣長分析主要原因,過去只有特殊對象如台商等才能經金門進出兩岸,大三通後,任何人皆可由台灣各機場取道金門轉往大陸,不僅金廈航班增加,尤其,金廈進出視同國內通關,不像國際通關需提早兩個小時報到,其過程是省時且省錢,經濟實惠,金門已是名副其實黃金渠道。
「阿里山、日月潭美景,不再僅只於遙想,還可以近觀」,李縣長說,大陸旅客經由金門可直接赴台灣觀賞名勝,折返金門又可參訪戰地風光,兩岸觀光客因此而獲「一程多點」好處,增加旅遊多元化及生色,所以,他認為金門不會因大三通而影響未來發展。
兩岸相隔60年,金廈距離是近在咫尺,今年8月15日將特別舉辦金廈泳渡活動,也是首次官方對官方攜手合作舉辦,兩岸選手將由廈門椰風寨游到小金門雙口,泳程約8千5百公尺;李縣長強調,它不僅是一項體育運動,更是一種和平、信任的象徵。
李縣長對金廈發展一日生活圈有所期待,金門人到廈門來去自如,對大陸居民赴台則雙方均有限制與顧慮,他說,唯有大陸放寬各省巿居民都可就近在廈門辦簽證後,並由廈門來金門旅遊觀光,其一日生活圈才可能實現。大陸人士平均一年到廈門超過二千萬人次。
談及對小三通最大成就,李縣長欣慰過去10年間致力推動兩岸和平關係,如今皆由馬總統全部接收及兌現,他提及曾在李前總統國發會議中大力倡議推動小三通,期為兩岸擴大交流、了解與合作,促進兩岸融合、和平發展。迄今也成促成大三通實施的最大功臣。
面對大陸佈署1千多枚飛彈瞄準台灣,李縣長看法及解讀是:「飛彈非對準台灣,而是中共擔心台灣搞台獨及受國際力量左右」;針對此,他大聲疾呼中共花幾個小時將飛彈撤除到儲藏室,待有外患再拿出來也不為遲;但目前最重要是先行對金馬宣布放棄武力,漸進式推動兩岸和平。
至於,金廈是否簽署「和平宣言」,李縣長認為,此一作法不具實質意義,僅是聊備一格,試問國際間簽署多少宣言,卻未付諸實行;金門縣政府推動小三通,兩岸的通航、醫療合作、水電供應規劃及金馬交流協會成立,兩岸都是基於互相信賴機制完成。
李縣長說,台灣對自己要有信心,大陸已是世界工廠,台灣不可能置身事外;海西計畫也是海峽經濟區,其範圍包括台灣、福建,期透過政策優惠,對台灣經濟產生互補效果;賈慶林曾在海峽論壇中評斷:「未來,金門將是兩岸發展獲益最多、最大、最快」,對金門前途及未來充滿信心。
金門雖小,但金門比台灣更了解大陸,比大陸更了解台灣,李縣長表示,金門對兩岸關係看法持平,金門隨著兩岸和平發展,未來將會水漲船高,金門與廈門發展是分工、合作關係;他堅持,金門發展應與廈門有所區別,保有其生態、休閒、和平的特色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