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觀察站》曙光乍現﹐黎明何時到來﹖/傅崑成
這一兩個月以來,國際社會上的整體經濟表現,似乎已經有所回升。曙光初透,但是,黎明來到了嗎?
最近在上海一場名為《黎明前的曙光》國際海運大會上,有機會現場聆聽了中國大陸發改委基礎產業發展司司長王慶雲的演講。其中對於大陸經濟發展的幾點描述,很有意思。爰就其中的要點,記述如後,以為各位讀友的參考:
王慶雲提到大陸在當前世界金融海嘯中的地位時,首先表示,雖然大陸今年前四個月的GDP比去較年同比上升了6.1%,但是,整體的經濟發展卻並不樂觀。
尤其,雖然國際上的整體經濟表現都有所回升,但是大陸的出口仍在下滑,5月份下滑了26.4%,比4月份又擴大了3.8%。
從大陸各個港口的業務量來觀察整體進出口的情況,也可以得出同樣的訊息。連續五個月以來,大陸港口的集裝箱運量,也都在下滑。5月份更破了歷史上的新低記錄。僅僅以前幾年一直在快速攀升,對香港形成重大威脅的深圳港為例,今年目前的運量,就已經比去年下滑了20%。
當然,大陸的幅員廣大,內需市場不可小覷。以外貿為主的集裝箱運量,並不能正確顯現其國內外整體的貿易量。事實上,今年以來,大陸的國內水陸運輸量都還在增加。但是,上升的主要是客運量;貨運量則稍有下降。
或許,我們可以這麼說: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大陸,其出口下跌,反映的是去年秋冬季以來,歐美等進口國家經濟衰退的結果。下游的需求消退了,上游的生產出口量有這麼幾個月的延後衰退表現,充分顯現了大陸經濟深深受制於西方國家的實況。
王慶雲的說法是:2009年的中國已經正式告別了經濟高速增長的時代,進入了新的調整期。
至於怎樣調整?沒有人真正知道。他表示,現在大陸還在摸索中。其中當然有很大一塊,必須和世界能源消耗的新規範有所聯繫。
現在世界的需求消失了,中國大陸的工廠形成了生產力過剩的浪費。原本的能源結構,自然無法合理地繼續下去。譬如,現在中國大陸每年的煤炭消耗量是28億噸;按照東京議定書的限制,5年以後,2014年,中國大陸的煤炭消耗量最多也就只有38億噸。
因此,如何改弦更張,重新打造節能效果佳的新型產業鏈,已經是中國大陸刻不容緩的工作。
王慶雲還提出了一個說法:三十年改革開放的中國,從1952年GDP僅僅679億元,上升到了30,067億元,整體上升了443倍。中國大陸的貨運量上漲了102倍,平均每年增加8.3%。這樣的驚人表現,以後必定將會緩和下來。只是,詳細的發展規劃,現在還看不見。
回歸海運的主題。現在的大陸港口城市都想成為海洋運輸的重點。除了上海已經獲得北京當局正式批准要發展成為國際航運中心以外;天津正在申請成為北方航運中心;大連則在申請成為東北亞航運中心。如何滿足大家的發展需求?北京當局勢必也感頭疼。
其實,上海面對著當前的國際金融危機,也和香港一樣,正在戰戰兢兢地調整其海運條件。其中已經立刻實施的,就是趕緊將中資掛『權宜船旗』的船舶免稅期,由原來的2009年6月30日延長到2011年6月30日。換言之,延長免稅兩年。
這兩年的延期規劃,或許已經透露了大陸國家發改委內心中的『黎明時間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