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門古砲保存完整移往文化園區

金城鎮南門古砲遺址地層開挖9門古砲,金門縣文化局昨天上午租用吊車和雇工,移往金門縣文化園區暫存。(李金鎗攝)
金城鎮南門古砲遺址地層開挖9門古砲,金門縣文化局昨天上午租用吊車和雇工,移往金門縣文化園區暫存,並持續深入開挖古砲遺址後,沒有發現任何古砲遺跡,考古專家建議文化局同意工地恢復動工。主持挖掘的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陳維鈞表示,古砲鑄造的年代仍待鑑定,初步觀察,開挖9門古砲比先前發現的20門砲完整,可望從砲身銘文解開古砲身世謎團。
古砲遺址是在5月初南門興建公寓發現,除了出土20門砲外,另埋藏在地層露頭的9門砲,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陳維鈞指導下順利開挖,昨天上午金門縣文化局租用吊車和雇工,將古砲移往金門縣文化園區暫存,並進行量測和研究。
南門古砲遺址發現後,金門縣文化局先前曾聘請中研院院士黃一農勘查,因古砲鏽蝕嚴重,砲身未見有關鑄造紀錄的銘文,黃一農依型制及材質研判,頗接近17世紀之砲,應屬「紅夷型前膛裝填式滑膛鑄鐵砲」,身世仍待確認。昨天開挖的9門古砲,經研究人員測量,砲身最長約1.7公尺,最短為1.1公尺,除了有1門砲身先前施工折斷、部分砲管遺失外,其他都很完整。
陳維鈞表示,古砲鑄造的年代仍待鑑定,但這已經是東亞地區同一地點出土最多的古砲群,為珍貴的文化資產,要好好的保存和維護。昨天挖出的古砲,可能埋在較深層,肉眼觀察鏽蝕情況較少,有希望能發現砲身銘文,尋找出古砲鑄造年代,進而揭開歷史謎團。
金門縣文化局說,南門古砲遺址露頭8門砲中,西側和北側各4門,在北側砲堆中取土,又發現1門埋在地下,累積已經有29門。昨日工作人員經過三小時繼續深入開挖古砲遺址,並沒有發現任何古砲遺跡,依據考古專家的建議文化局也同意工地恢復大樓工程動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