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搶救民俗文物陳來華千金散盡終不悔

發布日期:
記者: 翁碧蓮/專訪報導。
點閱率:409

 搶救民俗文物!新加坡金門華僑-陳來華(見圖,翁碧蓮攝),收藏文物前後逾二十載歲月,他一家人省吃儉用,甚至不惜賣掉車子,只為從各地收購各族民俗文物,這些被他視為兒子的寶物,在千金散盡後,最後成千上萬件文物都無償捐給各地博物館,讓文物向世人說歷史,成功串連起人類共同的經驗與情感。 
 陳來華收藏珍品主要包括西方殖民統治時期東南亞華族使用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品、檔案文獻等等,如早期華僑下南洋的行李箱、華工船票、南僑總會勛章、海峽華人裝飾品等文物,皆是華人移民生存與發展的重要物證,對研究早期華人社會及其祖籍地的關聯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陳來華是第三代移民華裔,來自普通家庭,但他為籌錢收集文物,耗盡一生積蓄,當年祖母當洗衣工,月薪只有9元,他收藏所花費大概要十萬新加坡幣,他寧可全家人省吃儉用,也不願民俗文物流散民間,他說,當年如不一點一滴加以發掘也許永遠消失,而他收藏文物沒有帶投資目的。
今年70歲的陳來華接受訪問時表示,他收藏歷史,希望透過收藏品喚起世人對往昔歷史的記憶,讓世人不忘歷史;他所收集豐富物件,原收藏在自費創立石叻坡文化民俗館中『漂洋過海下南洋』主題展覽陳列,但為讓僑史藏品永生不滅,並發揮教育功能,他把陳列品全捐獻出去。
收藏文物,是份勞心勞力的工作,陳來華一生無怨無悔。
陳來華第一批古物係送給了廈門的華僑博物館,另外陸續也捐出一批達百件給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價值不菲,據了解,將還有一批要送給北京;但他很有選擇地將比較多元種族特色文物留在新加坡;他說,如果收藏上遇到問題,文物必須走進他鄉,他也只能那麼做。
目前新加坡主要是由華族、馬來族、印度族及歐亞族組成,其中華族占人口百分之七十,在獅城眾多族群中,又以『紅頭巾』最為獨特,也最讓人歌頌;陳來華的『漂洋過海下南洋』主題展覽,即將到廣東三水縣展出『紅頭巾』,陳來華偕同友人已前至廣東完成佈展。陳來華說,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逾萬名三水婦女為貼補家計,頭上戴著紅色頭巾,腳上拖著自製的皮屐,投入建蓋獅城文華酒店及銀行與大學,她們的血汗,寫下獅城建設歷史難忘的一頁;陳文華說,新加坡民間對紅頭巾存有特別情感,他強調,紅頭巾文物展,見證苦難人生的寫照,也是苦難中國人的寫照。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