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分班上課學者強調道德教育是根本凌駕美學與工具價值之上
發布日期:
記者:
張建騰/綜合報導。
點閱率:347
金門縣98年度學務與輔導專長增長增能學分班正在金湖國中舉行;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暨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齊力應邀在學分班中授課;他昨天講授的主題是「建構品德本位校園文化」。
齊力在課堂中提到,道德教育的三大要素包括:紀律精神、對社會的依戀及自主的概念。
他的教學內容,包括了「民主社會之道德教育的分析」;關於這部分,根據教育哲學家詹姆斯·謝弗(James Shaver)的見解,教學活動經常涉入的價值有三;包括:美學價值、工具價值和道德價值。其中,美學價值是私有的、主觀的,世上沒有終極的、客觀的美;因此,老師們要小心翼翼,以免把偶然的藝術喜好,變成了絕對的事物。工具價值是為了達成其他標準而設,它們是衍生的而不是基本的原理;教師們應避免把工具價值轉變為道德價值。道德價值是根本的,比美學價值和工具價值位居更優先的地位;最根本的道德價值可以用於教學的任何領域。
齊力表示,規範與道德的存在有其必要,仍是國家社會長遠發展所需。以前年輕時,他以為美國是一個縱慾的國度;美國人只追求感官享樂;美國太過自由了!如今,他認為美國雖然有縱慾狂,卻也有工作狂;他所說的工作狂,指的是一些堅持自律與道德的人;例如美國的開國英雄們,很多都是清教徒(例如富蘭克林、傑弗遜……),而美國六零年代的神祕富豪霍華休斯,竟是死於營養不良……;還有一位曾經在五零年代為台灣訂過人口政策的密西根大學社會學教授,七十多歲來台時,工作比台灣本地的研究人員認真,飲食清淡,生活幾乎沒有享受或慾望可言。齊力認為,讓美國富強的人,就是這些清教徒式的美國人;讓美國國力不致於快速式微的人,也是這些清教徒式的美國人或其子弟。由此可見,美好的道德與自律,是應該被強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