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古官道磚雕藝術牆令人驚豔

發布日期:
記者: 莊煥寧/金城報導。
點閱率:864
字型大小:
  本土藝術家吳鼎信(左)與留日的台籍藝術家張家銘(右)在金門共同創作這件可能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圳仔溝公共藝術牆」磚雕浮雕作品。(莊煥寧攝)

本土藝術家吳鼎信(左)與留日的台籍藝術家張家銘(右)在金門共同創作這件可能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圳仔溝公共藝術牆」磚雕浮雕作品。(莊煥寧攝)

 金門本土藝術家吳鼎信與留日藝術家張家銘近日聯手完成金城鎮後浦「古官道」的「圳仔溝公共藝術牆」,把閩南傳統工藝磚雕技藝融入現代公共景觀藝術中,隨著這件巨型創作完成、安裝後,將成為國內最大的磚雕公共藝術,相信會帶來全新的感動與啟發。
 「圳仔溝公共藝術牆」是一面以磚雕技術製作而成的浮雕牆,其內容以明朝時期金門城外古官道上的熱鬧景象為創作題材,並刻意設計、呈現金門閩南傳統建築風貌。金門古官道是一條明清古道,因此「圳仔溝公共藝術牆」企圖還原當時的意象。這件即將置放於古官道圳仔溝路段的「圳仔溝公共藝術牆」,高度1、4公尺、長度7公尺,前、後兩面加起來總共14公尺長。作品分割200片磚版組合而成,每片磚版厚度3公分,長、寬為30公分×30公分。
 這次金城鎮公所規劃整治金門縣金城鎮後浦「古官道」圳仔溝路段及藝術牆,承包的萬成營造公司委託金門本土藝術家吳鼎信設計、製作「圳仔溝公共藝術牆」。對於負責人洪麗雯「給金門藝術家機會、就是給未來金門文化藝術創造無限的機會。」支持本土藝術的作法,讓吳鼎信相當感動,他也非常感謝金城鎮公所建設團隊認同他的設計理念,將閩南傳統工藝磚雕技藝融入現代公共景觀藝術中!
 吳鼎信是金門資深的本土藝術家,同時是一位燒陶技術獲肯定的陶藝工作者,他二十年前製作第一尊陶製風獅爺作品,開啟個人本土傳統泥塑、陶藝創作生涯。他曾在民國八十一年獲台北民俗藝術基金會邀請赴美國紐約大學及華盛頓舉辦陶藝展、民國八十五年以金門紅土為台北縣新莊市三級古蹟「慈佑宮」燒製傳統龍隱、民國八十六年赴新加坡參與「金門風獅爺遊新加坡」活動於金門會館展出、民國八十七年受全國城鄉風貌邀請赴台北市擔綱創意陶作現埸展演、民國八十九年參與山后民俗文化村海珠堂修復工程燒製傳統古法交趾陶、民國九十年再為古寧頭南山聚落燒製傳統古法交趾陶。透過自己長期不斷地研究、嚐試與努力,吳鼎信讓已經在金門六十多年以來不曾再看到的交趾陶、磚雕傳統技藝,賦予新生命,於金門、臺灣、新加坡、美國展現金門鄉土文化的傳統藝術魅力。
 近幾年來吳鼎信在藝術創作生涯上專心從事鋼雕藝術創作,頗受好評,除了在金門的展出外,也受到大陸藝術界之青睞與獲邀參展。他還擔任第三屆金門陶藝學會理事長、第一屆金門雕塑創意協會會長,可見其在傳統藝術以及現代藝術上的成就深受本地藝術界肯定。
 吳鼎信表示,這次「圳仔溝公共藝術牆」能夠快速完成,還得感謝一位來自臺灣的留日藝術家張家銘的參與。日本名古屋藝術大學雕科系畢業的張家銘,其作品除了多次展出於埔里之外,亦在日本、台北、新竹、南投等地舉辦多次個展,在留日六年期間,曾參與日本長野縣松本城冰雕大會的特別展出,亦曾參加大阪、高山、愛知、名古屋、姬路、豐田、小牧市…等等美術展,有不少作品榮獲日本各地典藏。
 張家銘目前就讀於南投縣埔里鎮的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人類學研究所,今年暑假期間參加國立暨南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暑期田野研習營,來到金門進行為期一個半月的田野調查研習。由於研究主題為「風獅爺轉變文化創意商品的歷程」,因緣際會之下結識了早期創作風獅爺的金門陶藝家吳鼎信。
巧合的是,當時吳鼎信正在為「圳仔溝公共藝術牆」不眠不休地日夜趕工,受到吳鼎信創作理念之感召,張家銘於田野研究之餘,利用晚上的時間,協助這件大型磚雕浮雕作品的製作。
 曾經在日本創作石雕多年的張家銘說,日本人非常重視在地文化與本土藝術家。因此,當他看見身為金門本土藝術家的吳鼎信,運用金門當地紅土,以金門當地歷史文化背景為題材,創作這件置放在金門當地公共藝術的作品時,非常感動,便自願無償地提供他多年來鑽研於雕塑的精湛技藝,希望也能為金門當地文化藝術發展盡一分心力。也期望這件屬於金門本土藝術家創作的作品,可以達到具國際水準與高度藝術性價值!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