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鄉土藝棋吳望如傳承薪火

發布日期:
記者: 楊水詠/專訪報導。
點閱率:723
鄉土藝棋吳望如傳承薪火
楊水詠攝

鄉土藝棋吳望如傳承薪火 楊水詠攝

 年輕時,抽到「金馬獎」,72年至74年在金門服役當兵,跑遍了大街小巷、大小島嶼,也喜歡上金門的守護神「風獅爺」,以及閩南建築,拍下了上千張的傳統建築照片,至今仍保存良好。來自台北縣米倉國小校長吳望如說,其實,那時候就非常喜歡金門,金門是他的第二故鄉,也以風獅爺為體材,創作了很多的作品;相隔多年,再度舊地重遊,也帶來鄉土棋藝,希望成為親子或是祖孫之間互動的最佳良伴。
 把小時候經歷的事情,與現代結合在一起,寫成一本圖文並茂的「快樂藝棋來」一書。米倉國小校長吳望如說,每一個故事,就發展成一個棋藝來,爸爸媽媽可以利用「快樂藝棋來」一書,讀完一個故事,就可以來教小孩子下一種藝棋,讀完第二故事,就可以下第二種棋,寓教於樂。縣府社會局長許乃權稱讚米倉國小是一所「童玩夢工廠」的美好學校,非常快樂,其來有致的! 
 米倉國小校長吳望如說,從小就喜歡玩東西,被父母稱作:「我們家那個最不乖的,到處亂跑的孩子。」每天出去了、不見了,天黑了才回家,就是他;因為其他的兄弟姊妹都很乖,只有他喜歡跑到廟口,跟著外祖父學一些人家都沒有下過的棋。他表示,在「快樂藝棋來」一書裡的棋藝,有些是外祖父教的,有些是當老師教書時,開始研究鄉土的東西時找出來的。 
 吳望如表示,我們常講一個概念:「下圍棋很棒!」當他問起在場的人有沒有會下圍棋時,有人舉手表示會下棋;問到象棋時,吳望如看到許多人舉手,他說:「哇!更多人會下象棋!」他表示,圍棋是文人雅士在下的,又作文棋;而象棋也稱作武棋,一般市井小民在下的,但台灣和大陸兩地下象棋的方式不一樣,台灣都是蓋起來的,稱「暗棋」;大陸的人是不下「暗棋」的,他們是楚河漢界、一邊一國的象棋。 
 但有一些農夫,在農閒之時,在廟口找來小石、瓦片就可以下起棋來的,是沒有名稱,吳望如說,阿公口中說的「野棋」,在野地找來小石、瓦片,再找一個可以玩的地方,就可以玩起來的,後來在研究時,才將這種「野棋」稱作為「鄉土棋藝」。 
 吳望如也講起學棋的童年趣事,他說:「我都會在廟口看阿公下野棋,常常想越過其他的人跟阿公下棋;通常阿公會說不要吵、不要吵,到一邊去,你不會下,不要吵,在一旁看就好!」其實,吳望如說,因為常常在廟口看阿公下棋,已經知道怎麼下棋了。 
 他說,推展棋藝十幾年,發現一個問題,爸爸媽媽拿到「鄉土棋藝」棋盤包括「包棋」、「三子棋」、「割豆腐棋」、「九子仙棋」、「打虎棋」、「直棋」、「西瓜棋」、「鑽牛角棋」,不怎得願意教小孩子怎麼玩;所以後來找了坪林國小校長劉鳳儀合作,發展成一個故事成為一個棋藝遊戲,比如在故事裡頭一對兄妹去看牛犁陣,所以回去後要下「牛角棋」。「快樂藝棋來」一書中有八個故事,父母只要讀完整本故事書,就可以教孩子玩其中一個棋子遊戲,增進親子情感,分享和回憶兒時趣事。 
 吳望如說,圍棋只有黑、白兩色棋子,進門很快,但要進入圍棋的堂奧很難;象棋更難,車、馬、包的下法都不一樣;所以小孩子頭腦要很靈活,才能學下象棋。但鄉土棋藝就不一樣,很快就學會了,但有很多的涵意在裡面;一是下圍棋和象棋要下很久,下輸了心情會很鬱悶;但下鄉土棋,一分鐘可能下完了,輸了沒有關係,糊一糊,重新再來,而且規則簡單。 
 米倉國小校長吳望如自小把玩鄉土玩具、下「野棋」,還不小心下贏老手的阿公;小時候經歷過的情境再現,透過與坪林國小校長劉鳳儀的合作,將棋藝玩具與繪本結合,出版一本「快樂藝棋來」一書,深具鄉土藝術,以及集閱讀、藝術、鄉土文化與玩具於一身,讓人深刻感受到50年代鄉下生活的趣味,更讓現代學生認識原本流傳於鄉野間的鄉土棋藝,且也可以透過親子、甚至祖孫間的共同閱讀,建立孩子們與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契機。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