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研習》廖鴻基籲善待海洋環境
即使是一個沒有天分的人,因為多了一片海洋,就會變成完全不一樣的人!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的創會董事長廖鴻基曾經與鯨豚同游大海,僅僅十分鐘,就改變了他的人生!後來,他推動了台灣前所未有的賞鯨產業。
廖鴻基昨天應邀為「2009文化創意產業研習活動」演講,講題為「在島嶼與海洋之間-談海洋產業與自然生態」。他說:失落海洋的島嶼,將如同失去天空的鳥雀;他期盼金門、台灣的海島子民們,要能有情有義地對待海洋環境,發展海洋文化,不要讓台灣或金門,只剩下海鮮文化,不要讓海洋環境持續敗壞!
無海洋則無國際!有人說,未來是太平洋世紀,能掌握海洋,應用海洋,才能成為強者。廖鴻基表示,金門的一大特色就是街道乾淨,但海漂垃圾卻是一大憂患,必須重視。
廖鴻基表示,他生長在花蓮;春天,當山壁上的百合花綻開時,就是漁人下海抓飛魚的季節-這是海洋產業;如果說飛魚是為了來看山壁上的百合花,這就是海洋文學。
一隻飛魚,就像一隻亮白的飛鳥,第一次看到牠的人,會發現-牠可以飛越比歡呼聲更持久的距離;飛魚一次可以滑翔兩三百公尺,還可以在空中轉彎。
飛魚之所以能飛出海面是牠的下尾鰭的作用。當飛魚剛離水時,會有金屬光澤;仔細觀察,牠還有迷人的大眼睛。可惜,台灣人看魚,大多只關心牠好不好吃-廖鴻基覺得人們應該要去欣賞魚的美麗。
漁人把白鰭飛魚叫作「飛烏」,把白鰭飛魚的天敵「鬼頭刀」叫成「飛烏虎」,一字增減,就把兩者的食物鏈清楚地表達。
廖鴻基第一次釣鬼頭刀時,發現上鉤的全是線條柔美、眼神溫柔的母魚。他問了很多船長,十有八九都說,鬼頭刀的公魚很體貼,會讓母魚先享用獵物;只有一個船長說鬼頭刀的公魚很奸詐,會讓母魚先試有沒有危險。
後來有一次,廖鴻基釣到一隻母的鬼頭刀;當母魚由遠處與廖鴻基相互拉拔時,廖鴻基以為自己眼花了,因為他看到了兩隻魚幾乎是黏在一起跳動,事實上,另一隻魚並沒有被鉤住,而是公魚陪著母魚在生命的盡頭一起跳躍,直到最後一刻,還是不忍離去;最後,長相威猛的公魚,也露出溫柔不捨的表情。
廖鴻基把這一段經驗寫成一篇故事,成了他的第一篇海洋文學;他覺得,海洋給人的,絕對不止是吃食,還有豐富的心靈養分。他一再強調,海洋是上天賜予的資源,但人們應該把對海洋的需求,從腸胃提昇到海洋文化、海洋藝文。
台灣和金門都為海島,海島並非幅員遼闊的地方;海洋才寬廣的、神祕的,好像可以無中生有;走出有限的島嶼,看見寬廣的海洋,應用寬廣的海洋,就可以得到無窮的資源!
年輕時,廖鴻基因為望海而對海洋產生憧憬,他一開始是負責清潔甲板和煮飯;暈了半年船之後,終於不怕暈船;從此,他認定海洋將要給他看,給他東西;他自認並無天分,也沒有讀過多少書,但因為多了一片海洋世界,人就不一樣了。
開始出海的五年後,他有了自己的漁船,但漁船並不是用來捕魚,而是用來尋鯨。第一次看到比船身大兩倍的鯨豚時,他興奮得全身發抖;在此之前,很多人都以為台灣沒有鯨豚,很多人不信;於是,他決心把牠們一一報導出來。
每回,當他找到鯨豚時,會唱情歌,放古典樂,用聲音表達善意;有時相處三、四小時後,鯨豚會願縮短與人類的距離;於是,他有機會與鯨豚共肩游泳,溶在牠的世界。短短十分鐘,人生有了大轉變;還有一次與抹香鯨游了十八公尺,短短三分鐘,人生就有更鉅大的變化。
一九九七年,廖鴻基開始推出賞鯨遊程;他覺得,賞鯨看的並不只是鯨,重要的是從海洋看陸地,角度就是與陸地不同。從陸地看海洋,視野只有一百八十度;從海洋看陸地,才能擁有三百六十度,完美的視野;他希望大家能夠愛惜海洋,尊重海洋!
廖鴻基說:「海洋提供無窮的探索場域」;「海洋送給海島繽紛的禮物」;海的「每一褶波浪,都彷彿翻不盡的書頁」;「海與島,好比一對戀人千萬年來琴瑟和鳴」;他希望大家可以從休憩、生態、文學、歷史、地理……中,選擇其一,作為橋樑,讓自己看到海洋;不要只停留在魚好不好吃;不要讓「肉粽」(消波塊)或垃圾海岸,變成人與海之間的一道雜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