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寧頭戰役60年老兵十月重返歷史現場

古寧烽火一甲子,金門同鄉站出來,左起鄭有諒、陳淑靈、洪啟義、邱天火、許丕華、張火木、陳榮顯、翁瑞美、洪志生、楊文煒、曾鳳蘭。(楊樹清/台北傳真)
「古寧頭戰役,國軍與犯匪歷經五十六小時之激戰,而獲得輝煌勝利。計俘匪軍團長以下官兵七千餘人,連同殲滅匪軍共兩萬餘眾。」
出現在《金門縣志,反共兵事》,關於古寧頭戰役「計俘匪軍團長以下官兵七千餘人」的記載,這些生俘的「匪軍」到哪裡去?《時報周刊》派出金門籍記者楊肅民返鄉調查採訪,求助金門榮民服務處長鄭有諒,是否能從現居金門榮民中找到當年「匪軍」?答案是否定的,現金門僅存的二百九十多位外省榮民中,全係「國軍」純正血統。而就在昨天於台北舉行的「金門國家公園古寧頭戰役六十周年學術研討會暨參訪活動」協調會議裡,一與會者透露,他手頭有本當年軍方列為「極機密」,從未對外公開的古寧頭之役共軍戰俘「口述文獻」,這些戰俘後來多被編列「新生大隊」再投效國軍,其中一後來官拜國軍上校者已八十多歲,現居新店,很可能願意回金門「現身說法」。一本「戰俘機密文獻」的發現,是否在古寧頭戰役六十周年學術研討會上展示、編入會議資料傳佈?意外成了討論話題,協辦單位之一金門榮民服務處處長鄭有諒表示,待他取得、審閱這份文獻後,再研商、作決定。
古寧頭戰役六十周年紀念活動發第一炮,由內政部及行政院退輔會指導、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主辦、退輔會金門縣榮民服務處協辦、金門縣文史工作協會承辦的「金門國家公園古寧頭戰役六十周年學術研討會」暨老兵返金參訪活動定十月十三日起一連三天在金門舉行。昨「九二一」上午九時至十二時在台北市國軍英雄館的協調會,內政部營建署國家公園組科長陳乾隆、退輔會秘書室朱苗英列席指導,金門國家公園處長曾偉宏率課長邱天火及工作人員楊文煒、陳淑靈專程自金抵台赴會,金門榮民服務處處長鄭有諒,金門文史工作會理事長許丕華、總幹事張火木及志工洪啟義、洪炳源、曾鳳蘭,另有旅台同鄉服務於軍史館的館長洪志生、立法院公共關係室的翁瑞美、台灣銀行經理陳榮顯等人也來交流,就古寧頭戰役六十周年紀念活動集思廣益。
承辦單位金門文史工作協會理事長許丕華及總幹事張火木首先作報告指出,一九四九年是改變金門與台灣命運的年代,十月二十五日的古寧頭戰役,國軍於金門島西北隅的古寧頭地區與渡海來犯的共軍激戰三晝夜,參戰官兵奮勇抵抗終獲勝利。這場戰役為台灣爭取休養生息空間,對海峽兩岸的政權與東亞政局影響非常深遠,也讓中共體認到缺乏制空、制海能力,渡海作戰是有其困難度;於是兩岸逐漸形成隔海對峙的局面。如今在戰役一甲子紀念日辦學術研討會及老兵重回金門活動,自是意義深遠。
主辦單位金門國家公園處長曾偉宏作說明時指出,今年適逢古寧頭戰役六十周年同時也是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成立十四周年,隆重策劃本項活動,除了廣邀昔日參戰官兵與民眾代表參與外,可歸納三項活動策辦之宗旨與目的:一則透過籌辦本項學術研討會,除了緬懷當時國軍捍衛國家安全、犧牲奉獻的精神,同時藉以表達對昔日參戰官兵與地區民眾之最高敬意,可以達到激勵軍民同胞士氣之作用。二則可以彰顯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戰役史蹟保存與活化理念,結合金門國家公園戰地文化史蹟維護政策,以達成維護戰役史蹟與人文資產保存活化之總體目標。三則深入探討古寧頭戰役的歷史定位與時代意義,緬懷當年參戰官兵犧牲奮鬥精神並向出席參戰代表致敬,彰顯「戰爭無情、和平無價」的普世價值,同時可以藉學術研討會匯集學界對該戰役成敗得失之分析與評價,以作為兩岸人民共同追求和平之歷史殷鑑。
由金門國家公園、金門榮民服務處、金門文史工作協會聯合攜手推動、策辦的「金門國家公園古寧頭戰役六十周年學術研討會」暨老兵參訪活動,定二○○九年十月十三、十四、十五日,一連三天在金門舉行,參加對象有曾參與古寧頭戰役的在金及居台老兵、發表論文學者等人。十月十四日上午八時至十二時在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中山林簡報室召開的學術研討會,議題內容為金門古寧頭戰役的「重大影響及其歷史意義」、「國共雙方成敗得失之分析」、「中美關係之探討」、「國共雙方軍事戰略部署之探討」、「參戰官兵與金門民眾代表口述史料徵集」,研討會將由金門文史工作協會理事長、金門縣政顧問許丕華主持,論文發表者有文化大學副教授李仕德、文化大學史學系教授兼主任王綱領、國防大學戰爭學院助理教授許舜南、實踐大學副教授張火木等人;參戰老兵重返金門的參訪行程則包括古寧頭戰史館、太武山擎天廳、明德公園、胡璉紀念館等地。金門國家公園處長曾偉宏也將為老兵及與會者安排一場感謝宴,頒發紀念狀、紀念品並贈送與會者精心編印的古寧頭戰役六十周年專書。
昨天適逢台灣「九二一大地震」十周年紀念日,在台北國軍英雄館召開的「金門國家公園古寧頭戰役六十周年學術研討會」協調會也瀰漫了一股歷史、人民與土地的悲愴氛圍,與會者也希冀透過戰役紀念活動,喚起世人看到金門,遠離戰爭、追求和平。